这些年,印度片从米叔开始,开始陆续进入了我们的电影院。大概是带有印度风格的电影,一方面可以涨知识,从画面里看到异国风情与历史文化,一方面也喜欢看里面的演员带着饱满的情绪,给我十足的正能量,所以期待值一直很高。
当坐在电影院里,开场远镜头是一座座被积雪覆盖的山脉,接着来到一场印巴板球赛,到近距离的人物间去,立马就出现熟悉的面孔,顶着大肚子的女人不就是《神秘巨星》里伊希亚的母亲么?然后下一秒,就想着米叔会不会突然出现,然而,两个小时过去,没有米叔的戏份,可是一个叫猴神的傻憨男人和一个得了失语症的巴基斯坦女孩莎希达,同样没有让我失望。
整部电影情节处处有波澜,以至于以前一看到画面中有出现歌舞片段就不耐烦的我竟然,会觉得这里中间大量印度歌舞桥段,无缝对接高潮,毕竟猴神对哈努曼神的热情太有感染力了,让人忍不住有点想跟着他一起摇摆。
说回这部电影,故事其实挺简单的,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单纯印度男人帮助巴基斯坦哑女孩与父母重聚,而自己却因为进了外境被人误解而遭受各种伤害。在这个过程中,依旧延续印度式电影的元素,如宗教、女性地位、人性,国家,也正是因为印度电影如此敢于“发声”,使得电影本身更加具有人文思考价值。
特别是对于猴神这个人物。
我想大部分看过猴神大叔的朋友,应该很难不被这个人物打动。他既善良又傻憨,看似“偏执”其实是“正义”的化身。
一边是看到他站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境处,一直反复强调自己的信仰,一定要得到边防军队的认可才肯离开。
另外一边又看到当他被军队暴打的时候,他第一件事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安慰小莫妮别哭,“没关系,我一点都不疼”。
他对一个六岁小女孩莫妮所有的付出,完全就像一种父爱的表达,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小女孩就是他身边那条烦人的小蛔虫,赶不掉又放不下,在他要计划着娶老婆,背着沉重的买房负担,还面临着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之时,他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养她照顾她,甚至还不得不把全部的积蓄拿出来帮她回家,结果还被骗得差点人钱两空。
这样的人在大家眼里看来简直是傻瓜一枚,可这个社会上的很多奇迹,不就是因为有这些在不同方面上“死磕”到底的人存在吗?
在巴基斯坦,他遭到了警察三番四次的疯狂抓捕,因为两个国家间的深仇大恨,大家都认为他是间谍,没人愿意相信他的解释,他孤独地走着这一条逃犯式的朝圣之路。
在莫妮即将到达自己的家园时,猴神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帮她们引开警察,而自己一个人却忍受着棍棒和抢伤,被人打得血肉模糊,生不如死。
看到这里,简直泪目。
试问,这个世界上这样的“傻”好人还剩下多少?如果有,那可以算是一个奇迹。猴神就是其中一个。
就凭他在没有护照、签证,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只拿信仰做护身符就出发了。
就凭他没有考虑过自己这一路是吉是凶,无畏生死,多少艰难险阻都毫不犹豫,一心只想着送女孩回家。
如果说这个行动只是因为信仰和宗教,那千千万万信仰哈努曼神的人有多少能够这样做呢?我想,这把杠杆已经很明显指向了爱和责任,它远远超乎了国籍,宗教,人种,物质,它是一个成熟善良的人都会有的精神本能,俗称“人情味”。
所以,有人情味的人总能被世界温暖以待: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心甘情愿帮助他的贵人,比如功劳最大的记者,清真寺里的大伯,还有公交车上的人,明事理的典狱长,以及最后印巴两国的人民,一步一步摆渡他到朝圣的终点。我也愿意相信,这大概也是哈努曼神给信徒的一份恩惠把。
而相比之下,是非不分的巴基斯坦警察,真是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护住自己的形象工程,他坚决不承认自己的失误,下达命令无论如何都要逼猴神招供,即便把人打死,引起公愤也在所不惜。
还有那些媒体的工作人员,因为觉得像猴神这样充满爱的故事没有价值,一心想要捕捉那些受众热门的猎奇故事,而次次拒绝了对他们的帮助,而殊不知,这已经是他们在绝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当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相冲突的时候,他们完全失去了判断力,想到的永远是自己的利益,对别人的困难熟视无睹,人的劣根性显露无疑。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范冰冰演的《我不是潘金莲》里,可怜的底层妇女为了争取自己小小的权益,被各级领导反复拖延了十年,虽然最后她还是选择了放弃妥协,但这件事的影响力当时是举国轰动,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可一个最没权力的农妇,她的坚持反而能让官员们害怕。
最荒诞的往往最现实,最讽刺的往往最心酸。
方和圆,规则和变通,制度和人情,石头和鸡蛋。平衡不好,就容易制造悲剧。我希望,这个社会,还是能多点善良,明事理,有人情味的领导者,很多时候你的一个小举动,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而对于渺小的小人儿来说,我希望,即便世界吻你以痛,可你还是要报之以歌。
不用害怕太多,坚持善良,你在给世界温暖的同时,世界也会给你爱的抱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