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小青
跟着管老师办一学期的《周报》,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愈来愈高涨,再经过寒假一个月继续写的沉淀和洗礼,班级36个孩子就如雨后春笋般节节往上长。在语文学习群里,学生每周一定期拍照,上传作文,乐此不疲。周一由小编辑初选公布录用名单,大家都翘首盼望自己“光荣上榜”,等待被录用的消息总是很漫长,被录用时的那股激动令人难忘,就连班级成绩总是最后一名的孩子也悄悄爱上了它,是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能将孩子这一写作的萌芽尽情绽放,回顾一学期办《周报》的点滴,我似乎找到了良方。
给予学生“存在感”
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自己被关注,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优秀,只要能给予足够的阳光、土壤和雨露。家里摆放在客厅有阳光处的花儿经过精心呵护,总是翠色欲滴。在房间里阴暗的角落容易被我忽略的绿萝带着几片枯枝烂叶。同样的花儿,放在不同处,得到的关注不一样,结果也不尽相同。试想,如果我对阴暗处的绿萝全身心投入,偶尔让它晒晒阳光,撒上水滴,那一定也能美丽如初。细想,花店的花为什么总是娇嫩美丽?归结原因,还是因为各方面的条件具足,得到店主足够的关注。儿童也一样,如嫩芽,如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也期待着我们去挖掘,不断促进它成长。
没有什么比办《周报》更容易大面积地带给学生存在感。基础教育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成长。在短期内,要想让全体学生都能拥有存在感,最好的方式还是报《周报》,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证明,这一点让我不容置疑,班级《周报》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自我言说的平台,让他们用我写我心,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内化,慢慢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生与生之间通过《周报》诉说衷肠,借助《周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灵交流沟通,文字诉说着每一个人内心真实的世界,文字最有穿透力,写作通往孩子们内心最深处。看到《周报》上发表的文章和小作者的名字,会快速使学生找到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一张小小的《周报》分精华版和升级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次可以录用十五六篇,一半的学生都找到了存在感和自豪感。一学期结束,细细碎碎的高兴事,伤心事随着时间会遗忘,有的学生领到的即便是奖状,虽保留,可那过往的心境一定难以再捕捉,唯独再回过头品读《周报》,你会笑当时的幼稚,笑当时的傻,笑当时的痴,在成人的眼中,儿童的心里总是令你猜不着,摸不透,我们没有读懂儿童,我们才无法走进儿童内心深处。儿童的心门,如果没有打开,我们的教育永远是个过不去的“坎”。
一学期,我班共36人,两个孩子已经发表18篇以上的文章,可以出个人专刊了,三十几名学生至少发表三篇以上,成为了“作文小新苗”,班级里还诞生了十几个“写作小能手”和“班级小作家”,《周报》里的文章不是像试卷中的命题作文那么生硬呆板,学生从生活中自由提炼的材素,记录下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真实点滴,这样的文章更鲜活灵动,回味起来也很有趣。至少多年以后,不管你看与不看,爱与不爱,《周报》依然还会在那里,童年的味道还会在心头荡漾。这就是《周报》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