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蜀游系列】都江堰

【蜀游系列】都江堰

作者: 梅美生活1 | 来源:发表于2023-11-01 23:59 被阅读0次

人,总会心牵远方,于是,就有了旅游。

我的成都之行因未抵都江堰而遗憾。今日闲翻那九日之行记录的照片,脑海里清晰浮现着那日午夜落地后,被霓虹灯照亮的成都街头,橱窗后聚精会神加班劳作的年轻人,温润空气里透露着淡淡的花香;文殊院里的石碑古迹与翠竹,院外烟火世界中汇聚的八方茶客;晨起夜归,沐浴清洁给予的享受与放松。

这等在脑海里慢慢汇聚、发酵、并神奇地升腾,天府之地的感受,真是奇妙啊!那里丰沛的水源滋养的绿地,简直就是天然的大氧吧。“哗啦”一声,大脑皮层的某个电极似被接通了,我那行走之地的拼图似有了清晰的指向,是啊,我从未远离宏伟的水利工程。我在成都食用的、沐浴的,正是经过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流到内江,又通过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的岷江水。我其实一直都在触摸着都江堰。

原来,我在俯仰乐山大佛时,已把大佛赐予的喜悦之情、感恩心愿与对祖国亲朋的祈福系留在凌云寺,我站在凌云山上,看见山下由青衣江、大渡河汇集而成的岷江水流深缓前行着。

相传这里曾经水灾频繁,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凌云寺僧释海通为减杀水势,造福民众发起募集人力物力修凿大佛,乐山大佛工程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佛像。乐山大佛也是一尊弥勒佛,背靠凌云山,脚踏三江,内部排水设施隐而不见。佛经说弥勒出世会“天下太平”,能带人间光明和幸福,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所以塑造了双手抚膝,平稳、安定的坐式,这样可以带给行船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

记得走进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陈列厅,这让我有机会环绕着2012年出土的,沉睡2000年之久于地下的石犀整整一周,在细细端详下,我用手机拍了它的侧身。也是从那刻我才知道,这座石犀,以3.3米身长、1.2米身宽、1.7米身高,体重约8.5吨,成为成都博物馆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镇馆之宝”。

石犀的外形粗犷古朴,躯干丰满壮实,下颌及前肢躯干雕刻着卷云纹,屁股与尾棱角分明,站立着的四肢粗短,四只脚均刻有蹄。确定为先秦时期的石犀造型,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形制最大、时间最早的圆雕石刻文物。

在《太平御览》的《南越志》中说:“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晋代《交州记》有云:“有犀角通天,向水辄开。”“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为鱼,而衔之以入水,水常为人开。”《南州异物志》中“犀有特神者,角有光耀,白日视之如角,夜暗掷地皆灿然,光由中出,望如火矩。欲知此角神异,置之草野,飞鸟走兽过皆惊。”可见,人们要借助犀牛神话的力量塑造石犀站在岸边用以镇水,令水精不敢再兴风作浪。

石犀出土年代被考古学家判定为战国至汉晋,出土地点在现在成都城市最中心的天府广场东北角。从此区域相关遗迹,出土的涂朱瓦当等建筑材料和遗物判断,此地当属秦汉的蜀郡官署所在地。再结合扬雄在《蜀王本纪》中“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也”的记载,有两头石犀放置于蜀郡太守的府衙之中,研究者认为它是李冰所作五枚石犀中,安置在“府中”的其中一枚。

有凌云山上乐山大佛在三江分流处护佑,有神兽石犀镇水,但带给我最大称叹的依然是以人智造奇功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都江堰距离今天已超过2000多年,但依旧在使用,它靠着一套严谨的防洪、灌溉、交通、水运平原水系,成为成都平原从洪水泛滥迈向“天府之国”的基石。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的无坝引水工程。

李冰父子或许是总结过上古时代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并参考其儿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父子联手打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并非高深莫测,但他们的方法却非常好用。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的都江堰结构与原理。

要把岷江水引向成都平原,需要在与岷江水冲击的玉垒山45℃角之处开凿一条道通往成都平原的口(宝瓶口),而李冰父子使用凿洞烧石灌冷水破石法(热胀冷缩原理),让本该30年打通了道路只用了8年都凿通了,凿开了一条20米宽,40米深,80米长的道。

继而因势利导,重视合理分水,在枯水与涨水期到来时控制水量,设置鱼嘴部分负责分水,鱼嘴部分皆装有石头的竹篮堆积在水中且露出水面,这样把岷江分成外江与内江,内江水朝成都平原,即上面所说的在玉垒山凿开的宝瓶口流入,构造上内江深外江浅,枯水期内外江以4:6水量呈现;如果到了洪水期,内江狭窄,外江宽,内外江便以6:4水量呈现,如此有效分流水量,并起到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的作用。鱼嘴功能的神奇之处便在这里。

下来是宝瓶口与飞沙堰,飞沙堰是一个比较矮的堤坝,两者结合同样可以实现水量控制,飞沙堰在宝瓶口之上,当水位高于飞沙堰时,水则没过飞沙堰,使得分流到外江,进入宝瓶口的水量虽水高度被控制。

如何做到排沙与处理堆积的石头,以防止阻塞水道呢?这使用的是物理原理,即表层水走外岸凹面,而携带泥沙的底层水走内岸凸面, 这样泥沙经过一个时期淤积在凸面,也便于人们定期清理了。如此的原理,结合内外江结构,表层水携20%泥沙中走内江,而15%通过飞沙堰又回到外江中,最后剩下的5%进入宝瓶口,飞沙堰与内江形成的区域堆积或被飞沙堰冲走,个别通过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而底层水携卷石块泥沙80%则走外江。这样等于解决了泥沙淤堵问题。

临每年岁修时,也是枯水期到来时,大家开始“深淘滩,低作堰”,年复一年,这就让都江堰2000多年来都能一直为我们服务。如此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拆分原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乐山大佛、石犀、都江堰三个第一所成就的皆为我国劳动人民在治水工程上的美好愿望与发明创新,这值得我们永远骄傲,并激励后辈不断开拓创新、奋发图强,求真务实。

而我,不知何时能补上都江堰之旅,我热切期待自己把脚落在那里的踏实感。此篇,可以放进都江堰攻略里。

相关文章

  • 蜀之韵(7)

    青城天下幽 在四川跟团游,最后的一个景区是青城山,被称为“西蜀第一山”。 拜水都江堰,...

  • 都江堰

    都江堰: 李冰父子建奇功, 都江堰拦水流平, 天府之国名天下, 川蜀从此五谷丰。

  • 蜀往今来—2017.7暑期成都、重庆之旅(Day3、4)

    Day3:都江堰(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 都江堰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

  • 川蜀之美

    川蜀之美: 问道青城山竞秀, 拜水都江堰分流, 川蜀名胜数不尽, 只是筋疲力待休。

  • 蜀游A

    一切尘埃落定,终于携女赴川游。事不过三,初次公司提及赴川游,那年汶川地震让其搁浅。第二次公司让在四川,海南之间民意...

  • 梦回都江堰

    早年翻看中学课本书,知道了战国蜀郡李冰,也默记了成都岷江都江堰。都江堰成为我心中的圣地,梦中的向往。 今...

  • 都江堰之美

    冬游都江堰,途中结新友。 嘻嘻又哈哈,四处走一走。 详情请移步,谢谢! 熊猫基地+都江堰一日游

  • 成都之旅

    8月9日,我在四川成都,游都江堰。 出成都大约56公里到都江堰,到都江堰坐上观览车,渐渐就到了入口。路边...

  • 成都游记3,伟大的工程

    今天又是崭新的一天,在这风和日丽的早辰,我们去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

  • 《蜀南竹海记游》冬冬 文字/摄影 2019-12-26

    《蜀南竹海记游》 冬冬 文字/摄影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蜀游系列】都江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gg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