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熟悉了很久的朋友,有一天发现他竟然有你一无所知的另一面,你为此感到惊奇。
很多第一印象不错的人,接触下去之后发现原来他的样子与你的第一印象相差甚远,或者许多第一印象一般的人,长久相处之后你会越来越喜欢他。
总有好多事情在刷新着你的判断。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你实在太着急了。来不及了解全面,来不及仔细考虑,你就对事情、对他人做了判断。
最近网络上有许多关于徐静蕾的报道,有人拿她的不结婚、不生孩子、不用费尽心思取悦男人来当做其女权主义的特征。其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她只是没有按大家认为的标准来做事情。
这只能说明,价值观是多元化的,人与人的想法和追求是不一样的。别人只是活的洒脱了些、随性了些,没有被一些世俗的标准固化而已。
因此,不了解别人,真的不能仅仅凭几个行为就去断定什么。
我们容易被一些所谓的标准所牵引,什么时候该结婚了,什么时候该生孩子了,微信上卖东西的一定是骗子,男人有钱就变坏了,上大学没什么用等等,而被这些东西固化的后果就是你看问题的角度总是流于表面,从主观出发,过于绝对化,丧失了理性与思考。
评判关乎教养,你很难完全地了解别人,因此你便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思维去评价别人,所有的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你要做的就是保持一种新鲜的、客观的思维去看待事情。
2
昨天晚上追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陆亦可问候亮平对高小琴的看法时,侯亮平说:“在没有确凿的证据的前提下,不要先入为主,不要随意给别人定性,不要因为偏见,影响客观的判断。”
这是检察官该有的客观的思维,什么事情都讲究绝对的证据,不能被外在的行为和伪装所蒙骗。
生活中,虽然我们不需要像法律要求证据一样的严谨苛刻,但是我们仍旧应有一种客观的心态,以一种包容的、耐心的状态去了解判断。你可以了解他人,但请不要轻易地评判他人。
读过一个故事,记忆犹新。有一个单身女子刚刚搬了家,发现隔壁住了一户比较穷的人家-----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女孩。
有一天晚上,小区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过了一会,她听见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家的小女孩,小女孩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里有蜡烛吗?”
女子心想:她们果然穷得很,连个蜡烛都没有。不能借给他们,免得被依赖惯了。于是,她没好气地跟孩子说了一声“没有”。
正当她准备关上门的时候,小女孩露出关爱的笑容:“我就知道你家里没有”,说完,她从怀里拿出了两根蜡烛,边递过来边说:“妈妈跟我说你一个人住可能没有蜡烛,所以让我给你送两根过来”。
这一刻,女子的心里既感动又自责,她热泪盈眶,把小女孩紧紧地抱在怀里。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做判断的时候太相信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感觉,我们经常告诫自己不能轻信他人。可是眼睛所见真的可以蒙蔽你,使得你不能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人、事、物的变化。
因此,在没有了解全面之前,请客观一点,千万不要急于去评判什么。因为这不但会让你错失事情的真相,而且你很可能会误会一个人的善良。
3
看情感访谈,一位年近六十岁的大爷说,自己和妻子都是清洁工人,一月工资加起来3000块钱,家庭比较贫困。妻子最近有些异常,经常孤身一人出去并且很晚才回来,家里的存折上少了几千块钱。他来求助这个节目以弄清事情的真相。
妻子在现场说,其实她之前有过一段婚姻,因为前夫是间歇性精神病人,发作起来经常打人,两人就离婚了,把儿子留给了前夫。
她一直没有告诉老公自己有一个二十几岁的儿子,现在儿子来找她了,她这几次出去都是去见儿子。儿子经济状况不好,因此跟她有个协定,每个月从她这里拿1500元生活费。
主持人问儿子:“你妈妈是清洁工人,她的家庭本就贫困,现在要把一个月的工资都拿来给你。而你已经具备赚钱的能力,你还会一直要下去吗?”
儿子低下了头没有说话,算是默认。现场的很多观众立马对儿子进行了批评,批判他已经成人并且自己也有收入,而母亲年龄大了,工作辛苦,待遇低,不应该再去向母亲要钱。
就在这时,儿子眼眶红了。他说自己也不想这样,可是自己得了尿毒症,父亲住进了精神病院,每年需要不少的一笔费用。
他怕万一自己有什么不测,没人照顾父亲,因此他想先把父亲的住院费攒够。因为没有其他的亲人了,他只能开口向母亲要钱。
这一次,令现场的观众愕然。大家太着急地去判断了,在儿子沉默时便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不孝顺,不劳动,去索取母亲的钱财,可是何曾想到他是出于一种无能为力又时刻为父亲着想的深刻的无奈呢。
你可以继续了解下去,问下去,在他还没有给出解释的时候,最好是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不去做评价。
你看到的只是他沉默、低下头的外在行为,可是你有过他的经历吗?你真的理解他的遭遇和痛苦的内心吗?
4
《圣经》反复告诫人们不能彼此论断,因为人和人的相互了解往往肤浅、局限而片面,能够做出公正的评判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假如这样的上帝果真存在的话。
随意对他人进行评判,是人性的劣势。
当遇到好的事情或者成功之时,人们容易把功劳归于自己,当自己犯错误时或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时,往往会把原因归结在外界。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自己一直跳脱不出自我,以狭隘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站在一个有高度的、客观的位置上想问题。
另外,你实在太着急了,不但生活节奏快,而且思想观点的表述也着急。这种着急的后果就是遇到事情你根本来不及深入思考,看到表面的现象和行为你就急于去下定论,你总是来不及沉淀和反思便脱口而出,或者虽然嘴里没有说出来,心里已经定了性。
生活中许多本可以控制好的冲突,可以处理妥当的矛盾,没有必要的误会,之所以最后会出现,其实是因为一些极为细微的原因,那就是你太关注自己的感受了,太爱从自身出发了,没有给事情一个缓冲的余地。
而你的评判透露更多的是你,并不是对方。你的评判会透露出你的一些特点,包括你的思维方式、经验、修养、见识等等。随意的评判他人,更多的恰恰是暴露了你的缺陷。你仍然不知道他的想法、他的经历,你所评判的只是他的外在行为。
因此,不要以你的所见去评判别人。你所看见的,可能也只是他们想让你看见的。
不随意评判他人,是最好的教养。在评判面前,你应该有所敬畏,放慢脚步,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去沟通,去培养倾听别人、了解别人的耐心,去涵养知人不评人、宽容又客观的精神品质。
公众号:清悠的杂货铺,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