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读书笔记:中册P21-40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20-07-13 21:38 被阅读0次

阅读内容:《佛陀的智慧》中册 第21-40页

【佛法不是理性的按力,而是真理的清风,它会吹散你心头的迷雾,当你放下一切,见到晴朗的智慧天空,感受到智慧天空的明净时,你自然就会心地开朗。只有不了解佛教的人,才会觉得佛教是精神鸦片。但那学者自己不知道,这既是所知障,也是细微无明。细微无明是天生就有,而自己不知道的。】

【佛经真正重要的,不是它的文字,虽然文字也很重要,但它最重要的,还是背后那颗鲜活跳动的佛心,而读经最重要的,也是感受佛陀那颗滚烫的真心。能够感觉到那种大爱的温度和那种明白的清醒,才是真正的读经。】

【我们注重的是空性智慧,而不是空性觉受。就算有些修行参禅的人能进入空境,尝到明空的滋味,他们也不是开悟。】

【有人老是问我觉受的东西,我老是告诉他们,不要在乎觉受,因为觉受不是智慧,改变生命、改变心性的是智慧,而不是觉受。当一个人拥有智慧时,就算他没有觉受也没有关系,因为智慧的作用是指导行为。】

【只有觉受,不懂得如何破除分别心,不能对治烦恼,不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就不是开悟。】

【明心见性的标志包括六个方面:身、口、意、功德、事业、学养。身就是行为本身;口就是语言本身,能够正确传播或者宣说真理;意就是境界本身,是真正地能认知并安住真心,生起妙用,而不是低层次的装神弄鬼,或搞歪门邪道;功德就是必须对社会做出贡献,没有行为上的贡献,真心觉受毫无意义;事业就是必须要有正面的影响力;学养是指必须要有在明心见性方面的基本学养。】

【虽然生活很重要,但有的东西是在生活之上的,那就是灵魂。因为,什么都会消失,一切都会消失,只有灵魂的自由,当下的解脱,才是真实的,只有利众的行为才有岁月毁不掉的价值。】

【要精进地修行,将很好的状态保持下去,让觉受和智慧合二为一,打成一片,直到解脱。觉受上的定转化为智慧,并且稳定之后,就用智慧来观照自己的行为。这时,才是解脱。】

【著境就是你执著于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修到的境界,或是有相、无相的各种境界,无论你著什么境,都会障碍你内心光明。因为真正的自性本质上是无执的。所以我常说,在无执的境界中祈请成就上师的时候,当下就是真心。】

【不在乎一切,抓紧时间做事,尽量在活着时做完自己该做的事,就是“净念且精进”。】

【从当下到死亡之间的距离,是一道填空题,答案属于每个人自己,需要每个人自己用行为去回答。】

【在真心的观照下,二边都不会执著。二边就是有边和无边。不执著有边和无边,就是既不执著有,也不执著无。而且,在不执著的同时,你必须观照,既观照有边,也观照无边,既观察现象,也观察变化,不能丢掉观照之心。你一旦丢掉观照之心,就会偏空,出现麻木。所谓的麻木,就是什么感觉都没有,整个人都变迟钝了。两种都执著是病,两种都丢了也是病,只有既不执著又观照二边时,你才会生起佛的五种智慧。】

【用真心观照自己,一旦发现凡心出现,就用真心观照,真心像太阳,凡情如雪花,两者相遇,凡情的雪花就会融化。】

【当你没有智慧的时候,你必须主动地斩断执著,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不要执著,因为一切都会过去。慢慢地,你的执著就会越来越少。这属于有为的妙用,而不是真心的妙用。当你有了智慧之后,就用智慧的宝剑去斩。“慧剑斩情丝”中的慧剑,指的便是智慧。】

【当你上升到般若层面时,你的凡情就不再是凡情,而是圣情了,因为你进入般若境界之后,所有行为都在智慧和利众大愿的观照下,一切都会化为光明,再也没有二元对立,再也没有凡情与圣情的分别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陀的智慧》读书笔记:中册P21-4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nz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