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完美的市场,也没有完美的制度。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A股上那些加大市场摩擦的机制。
①首先当然是涨跌停板限制。
涨跌停板限制由来已久,早在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的时候,对老八股实施了1%涨跌停板限制,后来改为0.5%。而随后不到一年内就取消了涨跌停限制,那个时候的A股才是真正的大起大落,例如,1992年的A股,历时不到半年,股指就下跌了73%!而又在1993年,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大盘暴涨300%!我不知道那段时间死于心脏病的人是不会陡然增加,反正要是我,肯定受不了如此的反反复复,在1996年底,股市的涨跌停限制终于稳定在了10%,一直持续到现在,没有改变。
说完了涨跌停板的历史由来和演变。我们来看看监管层推出的10%涨跌停板制度有何利弊呢?
利:避免由于空穴来风的消息引发市场的大涨和大跌而使得弱势的中小股民成了接盘侠(韭菜),目的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中小股民。比如一个没有什么具体实业的公司,通过不断的炒作和内幕交易推高股价,如果没有涨跌停的限制让市场冷静下来,让股民冷静下来思考,那么,短短的时间就可以收割不少的韭菜,币圈收割的例子可是还在不断上演。
弊:助长了杠杆炒股的行为,在股灾的时候造成了流动性枯竭,限制了多空博弈,加剧了市场波动。有了涨跌停保护的A股,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容易营养过剩,遇到病菌也容易枯萎。首先,涨跌10%使得不少中小股民产生错觉,就是每天顶多盈亏10%,本金多点,多借点钱炒股赚得更多。这种行为更加鼓励了场外配资和融资的行为,其实,就是杠杆炒股,这种行为,在牛市的时候当然特别爽,隔壁家老王一天也就赚10个点,你可以10×N个点,但是,熊市来临的时候,那可就放大损失了,这个时候加上涨跌停板的设置,也就是说,当天跌到10%就不会再跌了,这样的结果造成了负面消息和情绪没有被完全消化,会放大恐慌情绪,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跌完,纷纷割肉出逃,结果是互相踩踏,损失惨重。
②说说那个夭折“熔断机制”
虽然熔断机制在A股历史上只存在了7天,但是,通过了解熔断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股市中的市场摩擦机制。
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

简单点说,熔断机制就像是家里电路的保险丝,在电流瞬间过猛,超过安全阈值的时候切断电路,保护用电安全。
不合适的保险丝跟不上用电负荷,使得家里频繁断电,既干扰了正常生活,也损坏了电器。2016年1月推出的熔断制度就是一个例证:两档的熔断,大盘当天涨跌5%市场暂停交易15分钟,大盘涨跌7%,市场停止交易。这本来是一个缓和市场情绪和波动的举措,实施的结果却是7天里不断触发保险丝,频繁断电,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是非典期间,刚开始只是一小部分人购买板蓝根和食用醋,后来经过专家辟谣,记者报道,更使得大家抢购,打乱了市场规律。
所以说,没有完美的市场,也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市场的制度,才能够发挥其市场和制度最大的优势。
参考资料:
②《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