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就对心理学有兴趣,当时选修的课程也是心理学。
那时选修课都是在大教室上课,几个班混合在一起,组成了一支颇为陌生的大团队。有的人是真的来听课,有的人只是来混个时间。
偌大的课堂仅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教室不保持安静,老师授课的内容是很难逐字听清楚的。虽然环境不能被改变,但也不可否认兴趣起的作用,我清楚的记得,在心理学期末考试中,还收获了90+的不错成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误解
上海大学副教授许科老师说,心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大多数人对心理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它可以被叫做“读心术”,学者被误作“心理医生”,有的甚至认为,学习心理学的人都会催眠,给心理学扣上一顶“神秘的帽子,还在背后说学者不正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其实都要用到心理学的不同分支。尽管我们对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也了解它早已活跃在我们身边很长时间,甚至,遇到一些需要靠心理活动的描述和分析得到某个答案时,我们也能凭借自己的经历经验给出某个结果,只不过,所谓“结果”因不够专业而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此时,除了依然存在的问题摆在那,还多了一个不知所措的自己。
解释
老师告诉我们,心理学是对人的长期观察,间接推测人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从而预测人的行为,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行为过程,并不是人们嘴里说的“读心术”,恰恰反映了,学习心理学的人是善于观察,分析,思考和总结的。
所谓的“心理医生”只是临床心理学的产物,作为庞大的学科体系,临床心理学只是它的一个分支,而目前所学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却是管理心理学的产物。
坊间有云:“意志力强的人是不容易被催眠的”,这句话是有它存在的根据。学习心理学的人不一定都会催眠,能够被催眠的人也不是所有人,因为催眠不是魔法,它仅仅只是一种治疗手段,而且,这种手段的效用性是受被催眠者的主观意识影响。能轻易让外人走进自己内心的人,起码心门没有完全被关闭,只要有人找到“门”的方向,将虚掩的“门”慢慢打开,那心中的光也会越来越明亮。
学习心理学的也是普通人,是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过,比起普通民众,心理学者理解他人的能力,自我调整的能力,以及拥有平和心态的能力都会更强,其实他们很正常。
研究对象
基础心理学的运用并不是想当然的对人一顿胡诌乱扯,它是一门立足于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证据,用有序的步骤分析证据的科学研究。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通过对现象的描述和解释,预测及控制人的行为。从研究中获得成果,把成果运用到各个领域,成功过渡到心理学的另一个分支——应用心理学。
学习目的
在兴趣的驱使下,我开始学习《心理学基础》视频课程,通过系统化的学习,让自己对这门学科有更多专业化的了解。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结合应用心理学,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生活质量。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之下,有别于万物生存的区别,人是具有自觉思考和创造意识的,在这种环境下高于生存,即努力生活的物种。我们的任何行为背后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活动,有的明显且容易被发现,而大多数在生活中是被忽视,甚至忽略的。
科学意义
人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生命跳动都靠大脑提供能量,所以,学习心理学绝不是庸人自扰,更不是无事生非,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输入都需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争取学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