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金台区地名中的几 个历史文化符号
快乐有趣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金台区,以境内元末道教建筑群“金台观”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金台区的地名中,渗透着许多历史文化符号,如金台观、长寿观、金龙观等,承载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给人们传递了历史文化在金台的传承发展历程。
金台观与张三丰
“宝鸡有个金台观,离天只有三尺三”。这个耳熟能详的口头语,使外地来宝鸡的人增加了对金台观的神秘感。金台观位于宝鸡市金台区北坡森林公园半坡处,创建于元末明初。民国《宝鸡县志》志言:“金台观为张三丰修道之所,元末邑人杨轨山等修。明宣德八年侍郎张用澣重修,嘉靖二十九年里人赵世凤修观”。金台观主要道教建筑依山就势而建。登临观中,远望秦岭叠嶂,环列如屏,翠色欲滴,俯视渭水萦回若带,市区商铺林立,山色秀丽,万千景象,一览无余。古人云:“飞阁玲珑,朱栏璀璨,每旭日东升,夕阳晚照,则光流天际,彩彻云衢,古今艳称赤城,流霞金阁在望,而天台不得专美”。金台观为宝鸡三大道教宫观之一。元朝末年,辽东懿州(今辽宁省彰武西南)人张全一,字君宝,遍游南北名山大川,进行拜师、学道、修炼。行至宝鸡金台观时,见此地山泽清幽,松涛苍润,又有三尖山,三峰挺秀,实为仙境之地,便在此住下,也因此他自号三丰居士。据观内《朝阳洞暨新开吕祖洞文昌祠碑记》记载,嘉靖二十九年“观有修真、朝阳、飞升诸洞,后稷、三官、三清、玄帝诸殿,五祖、七真团标。前为玉皇阁,朱楹雕槛,极为壮丽。古柏数株,传是张真手植”。
金台观有关张三丰的遗迹,主要有张三丰手植槐,张三丰习武练功时用过的三孔炼功洞,还存有与张三丰有关的“三绝”。第一绝就是张三丰用西瓜皮,沾着烟灰写成的“瓜皮书”。三丰洞亭前矗立着两通张三丰“瓜皮书”诗碑,字迹遒劲飘逸,后人称之为龙蛇之字。诗曰:仙境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此宵同;细看山下云深处,信有人间路不通。泉引藕花来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求名心在闲难遣,明日马蹄尘土中。三清在此令来人敬躬。“瓜皮书”经勒石刻诗碑,真迹留传至今。第二绝为三丰遗物的“翻耳瓦罐”。这只珍存至今的瓦罐,初看与其他瓦罐并无二致,细察则发现用来系罐的两耳嵌在罐内(而通常系罐的两耳都是在罐的外肩壁上)。目前,“翻耳瓦罐”被完整地保持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内。第三绝为“神锄定柱”。乾隆年间重修金台观时,梁柱倒塌,连续数日不成,后工匠把张三丰用过的铁锄板垫在三清殿檐柱之下,保证了础固殿稳。尽管三清殿后来又经多次维修,但这两块铁锄板一直垫在三清殿檐柱之下,被人们历代相传。
据史料记载,张三丰定居金台观后,结庐构殿,吟诗作赋,挥毫写书,练功种地,修行传道,行医救生,广布善事。后来张三丰创立全真教武当派,著书立说,声名远播。明代数位皇帝先后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等名号。张三丰倡导“三教合一”,因此,被其后学为“三教宗师”、“三教真宰”、“救难天尊邋遢静光佛”。
张三丰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解释儒、释、道教,认为三教的共同点就是修己利人;还融合儒、释、道三教,把佛教的“打坐”、“参禅”等作为道教修心养性的方法。他反对持斋念佛,强调要想成仙或让神致福,不如“虚心”、“无我”,自教其心,“人心即神,神即心。”张三丰《大道论》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以“清静无为”这个主旨为行为的标准,努力地遵道守德。张三丰继承了老子思想,把自然之道在人身的体现称为德,宣称这个“德”就是“清静无为”的首要内容。德是人生第一原则,只有守德,才能悟道,才能得到道的佑护。因此,他在《大道论》中说:“人能修正其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基于此,他进一步提出,守德就是要戒除贪欲,损人利己,不贪恋功名,不羡慕虚荣,不做帝王师。 张三丰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拥戴,也扩大了金台观的影响。为此,在宝鸡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他的传奇故事。金台观因张三丰而声名远播,享誉省内外。金台观因此成为张三丰思想传播的源头之一, 张三丰的思想在金台区乃至宝鸡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三丰行为事迹为道教在金台区乃至宝鸡市面向民间社会发展做出了榜样,扩大了道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张三丰以隐逸而著名,在明代社会影响很大。随着屡次寻访不得,张三丰不慕权贵,隐遁高蹈的宗师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从记载中,张三丰混迹于世俗社会的底层民众之中,生活艰苦,却有着奇异的能力,为民众解决疾苦。他的苦行风范和高深道行体现世俗社会对于道教宗师的标准。因此,张三丰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道教名人,传说屡见不鲜,陕西西部到处都流传其济世度人的故事。张三丰的独树一支为金台区乃至宝鸡市的道士们做出了榜样。他们恢复了传教初期的精严戒律与清修传统,生活艰苦,戒行精严。许多道士兼科仪法术,并掌握有一定的医药养生知识,在民间社会受到欢迎。明代和清代以后的道士的为民疗疾苦的慈善行为,不但吸引民间的大量信徒,而且逐渐影响到了一批文化精英,为后来金台区乃至宝鸡市的道教协会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三丰的事迹和遗迹成为金台区旅游业发展的文化资源。张三丰在明朝是举世敬仰的“活神仙”。其在全真道观的驻留以及所留下的事迹与遗物,都是道观宝贵的精神财富。金台观除了作为道教活动基地之外,还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文化景观。历史上地方官绅对其极为重视,来此寻访仙迹的文人士大夫络绎不绝。凤翔府事范宗镇曾将明永乐、天顺皇帝《赠张三丰书制》刻碑立于金台观,并写下《谒仙师张三丰洞用南阳张公韵》。诗中有云:“九节苍藤杖还在,三篇玄要道传真”,便是指张三丰所遗留下来的九节藤杖。还有明代天文学家、陕西按察副使邢云路在游宝鸡金台观时,见张三丰九节杖、混元衣仍在,写下“修真何处觅层城,观起金台接太清;鸠杖尚留九节在,霞衣犹见五株轻”等句。名士的驻留与推崇,无疑给道观带来一种名人效应,使得这些道观声名远播,香火鼎盛。张三丰的事迹传说与众多文士高贤为道观撰写文章或题咏可以看作一种象征性资本或文化资源。今天的金台区道文化景区,仿古建筑由山门,钟楼,鼓楼,前殿,东西配殿,三清大殿组成。宽阔的广场前,有<<道德经>>长碑,特别引入注目的张三丰塑像高高矗立,依然展示着这位和蔼可亲的道德高人、太极拳祖师的仙风道骨,令人肃然。这些文化资源给金台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是潜在的经济资源,更是的金台区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张三丰根据练内丹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张三丰确立了太极拳以道教的太极,阴阳,内丹元气为理论基础;思想上主张“性命双修”,练养结合。遵循人体的自然规律,动静相间,形神兼备。尤为突出清静自然,柔弱不争,飘然洒脱的思想。形成了即是修身养性,通向大道的方法;又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武术。目前,金台区已就太极拳发源地进行了非遗申报,已经连续三届举办全国太极拳大赛,扩大了金台区的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长寿山与南极仙翁
牛头观又名长寿山,位于市区西关,紫草塬角中腰凸兀处。元朝初年,依山就势在此建立寺院。明;清屡加增建修茸,遂使长寿山成为关中西部著名的道家胜地之一。
观内,亭、台、楼、阁宏伟壮观。古柏参天粗可合围,挺拔苍劲,各具姿态。故有“秦山百媚,以长寿山佳”之称。长寿山地势奇绝,寺庙又隐于苍松翠柏之中,登境,上见青天白云,下闻清泉。
长寿山历史久远。县志记载始于周,兴于唐、明、清。长寿山俗名牛头观。因其地形似一牛头而得名,为道教主要活动场所之一。金元时全真教“七真”之一的马丹阳曾于此修道。长寿观内有两株古柏。据考证,一株有600余年树龄:而另外一株则已有900年树龄,传说由马丹阳亲手所植,周围信众称其为神仙树,是宝鸡市政府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也是长寿山所存最古老的树木。
长寿山供奉的主神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是福禄寿三星之一。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观相玩占》:“老人一星弧矢南,一曰南极老人,主寿考,一曰寿星。”明朝小说《西游记》写寿星“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历史盛传的民间小说“白蛇传”中“盗仙草”一段,讲白蛇饮雄黄酒现形将许仙吓死后,遂潜入长寿山,盗取仙草,与鹤、鹿二将神格斗不胜时,南极仙翁怜而赠以灵芝,许仙遂活。《警世通言》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常衬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传说经常供奉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这位仙神其实是道教追求长生的一种信仰。
道观最兴盛之际,分为三阶梯形台式建筑,沿沟口古雅雄伟的山门而上,登数十级石台阶,南天门就赫然出现,门额横书:“第一洞天”,字迹劲,气势磅礴。过南天门到玉皇阁,右边石崖刻“中条仙境”四字,岩下有玄武大帝塑像一尊,神志庄严轩昂,一仙风道骨,为元代雕塑艺术家阿尼哥刘的杰作,穿过玉皇阁,拾级而上,则是布局别致,结构精巧的东华阁,太极殿观音殿等30多座古朴高雅的殿宇庙廊和殿后山崖上的吕祖洞,药王洞,月光洞以及分布于殿旁,各具风格,自成体系的石碑石碣及八卦亭,天帝殿和钟鼓楼,靈关楼,戏楼等古色古香的建筑。后世名人评价 “渭水千回,以金台观为最胜;秦山百媚,以长寿山为最佳”之美誉。由于战乱等因素毁之殆尽。近年来在王理明道长的主持下,已恢复修建了三清殿、斗母殿、玉皇殿、圣母殿、慈航殿以及祖师殿等。栽花种草、植树美化环境,并水泥硬化了进观道路。如今观内古柏郁郁,苍松突兀,历代石碑座座,主殿脊陡檐翘,兰瓦红墙,雕梁画栋,三清诸神正襟威坐,香炉中紫烟袅袅升腾,罄声伴随道长颂经之声绕梁不绝……八卦亭青色凝聚,似道家仙气笼罩,浮雕壁画惟妙惟肖,倚山凿洞深邃幽静,几处泉井水漫波涌,更添栩栩灵气,已初具规模。每逢正月初九(玉帝诞辰)和七月初七(道德腊辰)庙会期间,人流如潮,也繁荣了地方经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大,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通过广泛的交流活动,近年来台湾、香港、澳门、泰国、新加坡等地的国际友人信众也来朝拜并迎请神像回国供奉。扩大了对外友好交往。
金龙山与金龙盘踞
金龙山道观,地处红枫大道6公里处之金龙山,隶属宝鸡市金台区硖石镇管辖区域。金龙山山势奇特,其东西走向状若金龙盘踞而得名。因长约二里又名二里金龙山。金龙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著名的道教宗教活动场所。道场始建于明末清初。自古以来,这里民风淳朴,尊崇道教神祇。神明亦多灵验,佑护芸芸众生。因而信徒云集,香火日益鼎盛,庙宇屡有建修。然几经历史变迁,尤其“文革”浩劫,庙宇拆毁无存。后值改革开放之际,信众自发出工备料,在历届会首带领及会众支持下,修建了三间《龙王殿》,内供黑龙、黄龙、金龙及九圣母、七圣母等诸神。后山高处建有《三老母洞》,内供地母、西王母及玉皇老母等诸神。中间建有殿宇一间,预塑观音金身。有土房四间。然日久失修,屋漏瓦损。2011年7月12日经宝鸡市宗教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由首任主持刘明德道长负责管理、筹策规划、主持修建下,多方募集筹措资金,修建了道观院落。建有砖瓦房八间及数间金属房,做办公室、可供香客上香食宿。安装了前后大门及门楼。修通了可以汽车上山的道路,结束了人背牛驼运物资建庙的历史。2015年又加宽硬化了上山公路)。在诸多善信居士的支持下,捐建了铸铁四龙柱香炉。建起了安全专用的化表炉。多年来逐渐增加庙宇设施,完善周边环境.使道观面貌,焕然一新。
2012年,《观音殿》,观音菩萨塑造金身并开光。按照相关部门要求安装防火防盗监控设施。2013年仲秋,经专业建筑设计院设计图纸,在道院前空地动工,开始修建道教历史上最全、最完整的《天下财神大殿》。建成后殿内将供奉以正财神:赵公明元帅为首的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富贵财神、忠义财神、文财神、准财神、增福财神等诸财神及浮雕八十一路财神。本次一期为以赵公明元帅为首的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忠义财神、文财神、准财神富贵财神十大财神开光。近年来道观多方努力,边建设边筹措资金。在善信及社会多方鼎力支持下,耗资160余万,大殿主体完工。《天下财神大殿》,脊高12米、间深13.8米,宽20.8米的五间大殿。是以钢筋水泥为主体建材,屋面用琉璃瓦的明清歇山式仿古建筑。设计抗震强度7级,使用年限至少百年以上。2016年秋,善居士发愿为金龙山捐资修建了石质山门。任法融会长亲笔题写了匾额和对联 。财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到今都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财富观念、行为准则和内心世界,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标识,是我们需要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