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贵在真诚,尽可能展现自我的一面,而不是那种一味地迎合别人。人与人的相处就是这样,既要互相尊重,同时也要做自己。
不要认为那种做好自己就感觉好像不顾及别人的想法,或者看法。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每个人都有别人欣赏的特色,不然的话,就谈不上朋友了。
朋友之间难免会产生意见分歧,立场、官方不同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想法还有见解,会出现这种状况也是跟正常的。但是,只要双方的出发点都是好的,用心是纯良的,就可以宽容,彼此谅解,就什么事都解决了。
其实作为朋友,如果说大家都是那种能够排忧解难,并且性格相投。不做那种损人利己的事,更不会为了金钱、利益还有诱惑背叛,或者说伤害朋友,让自己的朋友寒心。
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利益优先,很难说会交到那种两内插刀,并且雪中送炭的朋友。对于古代的那种“八拜之交”,还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恐怕都会成为一种奢望。
酒肉朋友特别多,虽然说看起来平时打得火热,但是关键时候往往也是这种人选择打退堂鼓。有的时候明明一个人所作所为,已经伤了另一个人的心,还是还是没有察觉,有时候也会为此视而不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不管是谁,都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有的人看起来交际广泛,朋友也多,但是,能够真正信赖的人却并不多。
一个人孤零零的,对外界失去了信心,也仿佛对人也失去了足够的耐心。重朋友,也许这在别人看来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根本就一文不值。
我们经常会觉得一个人太过于善变,或者说那种突然有了距离,不再联系,让人措手不及。有时候我们觉得某某人不真诚、不可靠,不能深交。
也许这个社会本来就是这样,要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值得结交,那要看看自己交友的评判标准,或者说自己心里是否真的有意向想跟一个人成为真正的朋友。
相比于金钱还有物质,友情是无价的,即使是再多的钱也一样买不到。也许有些人从小就认识,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变迁,文化的差异,生活的压力,阅历的不同。时间长,渐渐地这种关系就形成了落差。
古代的交友就是说益友,远离损友,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够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的,并且能够尊重的,这样的朋友值得深交。其实最欣赏的就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这种朋友关系。恩格斯为马克思提供经济支持,放弃创作,还有中国历史上的伯牙与子期,管仲与鲍叔牙。
虽然说有些朋友不一定能够给我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但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或者说一句话,都能让我们恍然大悟,并且终生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