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结婚,那可是人生中的大事,而婚礼,更被古人视为人生四礼之一(另外三个是满月、成人礼和丧礼),是一个青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意味着他们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其中不仅有小家的责任,还有家族的、社会的责任。
《礼记》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这种重视,就表现在古人为步入婚姻赋予了满满的仪式感,就连举办仪式的时间都经过精心筛选。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典章制度选集《礼记》就有专门的一章记述古代婚礼的各种礼仪规范。
《礼记·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这一方面告诉我们,婚礼古时候是写作“昏礼”的,表明其在黄昏时候举行;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古时候同姓是不能通婚的,婚礼是两个姓氏家族交好的标志,两位新人从此以后要一起侍奉宗庙,延续香火。
而在东汉经学会议资料汇编《白虎通》中也写到:“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
那么,古时候的婚礼为什么要选在黄昏时候举行呢?
有两个说法。一说是源于上古抢婚制。
因为在上古时期,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古人的婚是靠抢成的,而抢毕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情,所以抢婚者要趁着黄昏,在天不黑也不太亮的时候去女方家,逼迫其与自己成婚。
同时,黄昏通常是一天劳作结束的时候,是人的警惕性最低的时候,因此这时候实施抢婚也最容易得逞。当然,后世是不流行抢婚了,但黄昏时刻成婚的习俗却被保留了下来。
另一个说法则与古人的哲学思想有关。
在古代,古人常以阴阳来解释天地万物,他们认为,阴、阳两种相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源泉,从大的方面来说,阴阳相合则万物生息有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小的方面来说,阴阳相合则夫妻和睦,家庭团结。
因此,顺应天时,调和阴阳是古人成事前首要考虑的问题。而黄昏时刻是昼夜交替,阴阳相合之时,而男为阳,女为阴,男女结合正暗合了阴阳交替之义,因此,选择在黄昏时候举办婚礼是顺应天时,有利于调和阴阳,促进家庭和谐。
但黄昏毕竟只是个大概的时间段,具体到底哪天的黄昏,黄昏时的哪个时辰办仪式有没有讲究呢?答案是有的。而这个具体办婚礼的日期和时辰分别被称为“黄道吉日”和“吉时”。
不过,无论是黄道吉日还是吉时的推算都非常复杂,除了要结合新人双方的生肖、生辰八字还要根据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十二天神黑黄道等共同计算,方能定出最合适的时间。
连时间的选择都小心翼翼,如此看来,古人的“昏礼”绝不是头脑发昏匆忙定下的,不仅不“昏”,还被当做是对个人,对家族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被郑重举办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