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无法返程的旅行
读写时光清浅,安放流年心闲。秋天总能带起回忆,就这样,我们不声不响,步入了季节的转向。山色斑斓,水丰盈,不惊不扰,蓝天空。不是我偏恋秋色,是我们不声不响地就步入了季节的转向。山色斑斓,水丰盈,不惊不扰,蓝天空。有人在记忆里,捡拾夏的贝壳,有人在秋的墙头,遥望星辰山河……
收拾书柜,翻开记忆,一本红色的笔记簿展现眼前,那是1983年刚参加工作时的那本,纸页间还夹着枚褪色的英雄钢笔,多少的计划书是用这只笔完成的早己无法计算了。似乎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仿佛还在耳畔,忽然惊觉,那些以为会重复无数次的晨光与暮色,早已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
退休后的清晨总醒得比闹钟早。坐在窗前看天光漫过对面的楼宇,玻璃幕墙上的反光晃得人眼生。从前这个时辰,我该是穿过二条街用10分钟的路程到达单位,食堂丰盛的早餐飘出的香味,是刻在骨子里的晨曲。那些踩着露水去办公室的日子,像被风吹散的粉笔灰,落在记忆里再无痕迹。
上个月整理不穿的衣柜时,又翻出件藏兰色西装套裙。是1994年单位发的制服,垫肩有些塌陷,却还能想起第一次穿着它参加全局技术研讨会时的模样。那时总怕裙摆不够挺括,提前一晚用熨斗反复熨烫,站在主席台下做记录时,手心的汗把笔记本洇出了浅痕。如今往身上比划,腰间的松紧带松了大半,镜中的人笑着摇头——当年总嫌这套衣服太严肃,如今倒成了最珍贵的念想,毕竟那里面裹着的,是连走路都带着风的年轻。
箱底下,又找出件藕荷色旗袍。是五十八岁那年生日,女儿陪我在老字号裁的,盘扣是苏绣师傅手作的缠枝莲。当时试穿时,镜子里的人腰肢还能看出些曲线,如今往身上一套忽然想起第一次穿旗袍的模样,那次单位组织关于数字化办公转型的技术研讨会,我穿了件水粉色的旗袍,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投影仪的光打在幕布上,映出复杂的流程图和数据模型。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台上汇报方案,紧张得声音都有些发颤,脸色变的发红和身上的旗袍颜色相呼应。台下的老处长投来鼓励的目光,还不时点头,让我逐渐找回自信。会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为了一个数据接口的对接方案争得面红耳赤,茶水都凉了也顾不上喝。如今回想,那些为技术难题绞尽脑汁的日子,虽然辛苦,却满是充实,因为每一次攻克难关,都是在征程上竖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这些满载着对过往的回忆都记录着所有的工作经历。如今在另外一个城市里,每当看到我工作过单位的信息或视频总是不停地一遍又一遍地翻看,那份怀念久久地不能释怀……
今天,参加了当地社区组织去档案馆参观,展厅里陈列着八十年代的办公用具。玻璃柜里的棕色公文包和我当年用的一模一样,边角磨出了浅白的印子。忽然想起无数个加班的夜晚,我抱着这样的公文包走出办公楼,月光把影子拉得很长,包里装着没写完的汇报材料,还有同事分的半块饼干。那时总盼着"等忙完这阵就好好歇着",却没料到,真正歇下来时,最想念的竟是那些被灯光拉长的忙碌身影。
前几日整理旧物,从一本专业技术资料里掉出张会议列席证。那是某次重要技术研讨会议的,照片上的我梳着齐耳短发,别着钢笔的口袋鼓鼓囊囊。那天散会后,我和科室的同事在走廊里讨论到天黑,他说"新技术总会给咱们工作带来新机遇",眼里的光比走廊的灯泡还亮。后来我的这个同事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去年回去遇见时,他两鬓已染了霜,笑着说“当年你说的话我还记得" 。有些对话,就是这样刻在时光里,比任何文件都更经得起岁月的翻阅。
暮色漫进书房时,我把笔记本放回铁盒。最底下那本新的。窗外的蝉鸣渐渐稀疏,像极了当年机关大院里的夏末。这趟走了六十年的路,从油墨香的办公室到洒满阳光的阳台,从笔尖的忙碌到指尖的清闲,到如今才慢慢懂得,所谓圆满,从不是把逝去的日子都复刻一遍,而是坐在当下的窗前,看着天边的晚霞,觉得每一缕颜色,都和当年办公室窗外的一样动人。
毕竟,这趟只能往前开的车,能珍藏的,从来都是心里的热忱,眼底的光亮,和那些在岁月里愈发清晰,忽然发现我每次翻箱倒柜的原来是在翻阅旧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