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深处的探险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陷入深深的惶恐中,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一点都不了解自己。我不知道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我不知道自己最爱的书是哪本,不知道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哪一部,不知道自己最喜欢的歌手是谁,不知道自己最喜欢的歌是哪一首。
即便仍然有很多时刻因为某本书,某部电影,某首歌而触动,可是仍然没有把它们放到我心里之最,我只知道自己当时动心了,却没有思考为什么。
以前我都把这些问题归纳为没有找到最喜欢的,或者是值得一直喜欢的。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只是对自己内心关注太少。
我从来没有深究过我喜欢的东西之间的共性。也忽略了我在选择一些读物,影片,歌曲时的惯性原则。
所以我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最喜欢的作家,没有最喜欢的书,没有最喜欢的电影,没有最喜欢的歌,甚至是最尊敬的人,最敬仰的偶像。
那时候因为不了解自己,特别渴望通过别人知道我在他们心中的样子,我把外界对我的评价和看法当做准则。也一直觉得,旁观者清,如果那么多人普遍觉得是那样,那应该是事实。
直到有一天,因为之前和一个人谈过对于某职业的兴趣,他告诉我,我的性格不适合某个职业。顿时觉得失望透顶,"不适合"这个词简直像是对我全部的否定。最气馁的是,我好像没有足够的论据反驳他的话。我在心里思量这句话,分析这个论断的原因。
我发现主要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认知太浅,以至于我没法得知他的看法是否属实,无法得知是因为他太过武断、自以为是,还是真的旁观者清,也无法得知是不是因为我不了解自己,才不知道是否当局者迷,才对自己性格能力有误判,也不知道是否因为自己隐藏的一部分特性没被觉知。
一切都是因为不够透彻地知道自己。
当时只觉得是他没有真的了解我,他对我的评价只是误判。其实现在想想,不管怎么样,人实在太难接受别人的否定了,即便自己心里知道那是事实。
后来真的受够了这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开始关注内心情感的动向。慢慢会去关注自己每次情绪变动的过程,觉知自己的喜好,厌恶,选择性倾向,习惯等等。或者通过某件事去深刻的剖析自己,分析现有结果的原因,从而去更加了解自己。
而透彻地了解自己,则是一件太过美好的事。我们不必因为别人的擅自揣测而暗自神伤,不必因为没有方向而痛苦迷茫,不必因为外界的干扰扰乱生活节奏,因为我们太知道自己了,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来自真实的自己的内向驱动力。
而外界的评价有时候作为参考更为恰当。我始终觉得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一定还是自己,也最应该是自己。即便旁观者清,但有时候,旁人终归是旁人。
世人评判别人都是基于大众标准。你不适合做什么,并不是有别人告诉你。而是你心里清醒的知道你不想做这个。
写到此,想到一个词——自信。自信,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在某方面的绝对优势,同样也不会盲目自大,因为同样懂得自己的弱点所在,所以自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信得是对自我的掌控感,是一种极致的笃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