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圆桌派》马家辉说了一句话:“淫字论事不论心,孝字论心不论事”。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一个人的生活作风问题,得根据他的实际行动来判断,不能因为人家心猿意马的有贼心没贼胆,就说人家作风不正派,否则的话世界上就没有完人了;而看一个人是不是孝敬老人,关键在看他是不是真心对待,而不能看他给老人创造了多么好的生活条件、吃多好穿多好,否则的话,那些贫苦人家的孝子就得不到承认。

古人在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的时候,有“论心”与“论迹”的区别。论心,说的是根据他的内心、他的出发点来判断人品高下;论迹,说的则是根据他的实际行动、做事的效果来判断。
而我所好奇的点不在于大家如何看待“淫”与“孝”。而在于“淫”与“孝”之间的联系,为什么要把看似没有关联的两种“伦理道德”拿来比较。
后来问了“度娘”看到出自明朝《古今贤文》中写到:“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古人认为“淫”为“恶”之源,“孝”为“善”之首。如果人对自己的欲望不加以控制,付诸行动便会成为恶。
《诗经》中写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也是一种欲望,没有人不会对美妙的女子,绅士的男子动心。这里想到一个八卦,向太曾在某个节目爆料,曾经张学友和关之琳因戏生情,但是双方各有家庭便互相克制。设想如果双方不计后果地放纵欲望,大概也会像文章那样被人大炒一翻,然后前途尽毁。我认为这两位演艺圈的前辈也是因为这种负责任与自制力才能成为大家心目中屹立不倒的“男神女神”。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道德的约束。我认为道德至少维护了70%的社会秩序,而法律只占有10%左右吧。所以一个国家“道德沦丧”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自勉好好学习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孝”为“善”之首,这句话就好理解多了,我更关注的是我们国家现在“孝道”这一传统文化的现状。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背景离乡去向往的大城市追寻梦想,而父母往往就是守在家乡。那么面对这些的现象,大家如何尽孝?怎样才是孝?
马未都说:“对父母、对长者一定表示一种尊敬,我们100多年的时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尤其对孝道的破坏,我们今天等于身受其害。”在新闻中了解到,中华民族刨坟掘墓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除了考古不说,我认为“盗墓”就是对“孝道”极大的破坏。现在大家意识到这一现状的严重性了,有一个中国伦理协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好像金鸡百花奖评委似的,启动《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计划在5年之内要培养1百万孝子。这样的“孝道工程”,让人啼笑皆非。“孝道建设”确实是一个文化工程,但是“孝”的形成绝对不是一个“流水线”。靠的是一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融合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靠的是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提倡。

春节日子里,突然想到这个问题,可能真的感受到什么了吧。祝大家新年快乐,“猪”事顺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