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水过境
东兴口岸设立于1958年,是我国边境线上的重要口岸之一,过去曾是我国援越物资的输出通道,1978年因中越两国关系恶化而关闭。1989年两国关系恢复后边民又有了经济往来,民间的边境贸易也悄悄的开始了,东兴口岸又开始办理进出境手续。其实,边境检查站对地方老百姓很宽松,当地群众可以自由出入而无需办理任何证件,但外来人就要凭身份证办过境手续。在北仑河码头边一间像农贸市场一样宽大的房子内我们每人花10元钱办了个可以出境的互市贸易证,该证规定一天内有效,其过关手续并没有想像中麻烦。
由于北仑河大桥尚未修复,只能从河里过境,来到河边,只见河岸边的河堤路上摆满了摊位,熙熙攘攘的人群抄着各种各样的口音在来回走动。而码头上的人更多,有从对岸过来的人,也有准备过河的,河面上的交通工具也五花八门,有竹排、木船、皮艇,不是载货就是运人,甚至还有人涉水而行,这条宽不过百米的河面上已经是人满为患,想不到这个边贸居然在悄无声息中就勃然兴起。
东兴口岸
我们当然不能卷起裤脚过河,河里泊有很多招揽客人的小船,于是每人再花一、两元雇了条船就横渡北仑河出国了。我不知道船主是否中国人,因为边境上中越边民的肤色和长相以及穿着打扮几乎没有区别,说的话好像也一样,他们也能说粤语和普通话,但除了普通话我都听不懂。还好同行的南宁分公司陈经理是玉林人,用粤语能勉强沟通,不过粤语也有地域之分,中越边界的粤语与玉林粤语就有口音差别,看见陈经理经常有听不明白的感觉。
越南人基本上是京族,是古骆越人的后裔,与我国的壮族同源,秦汉时就活动于今越南红河三角洲及广西的沿海地区。在东兴附近的江平镇就有聚居在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的京族人,号称京族三岛,他们与芒街的越南人毫无二异。其实我们与他们的不同之处仅是长得白净些而已,不过这在当地就显得有些鹤立鸡群,一眼就能看出不是当地人。
考察组在北仑河越方口岸留
当时正是枯水季节,河水太浅,小船有时要触底,船主干脆裤脚也不卷就跳下船,站在只淹到膝盖处的河水里推着船走。越南方面就在岸边搭了一个能避雨遮阴的简易棚子,摆了张桌子,坐着三、两个头戴绿色盔帽的海关人员只管收钱盖章,这通关手续就算完成了。只是这个代表一国海关的简陋设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当时没有拍照留影。
远处为芒街的边贸市场
为了全面反映边贸的情况,我们上岸后就在越方的收费棚旁边拍了一张我方东兴口岸的照片,同时也在北仑河的分流处拍了一张四人合影,其背景是横跨北仑河沟通芒街东西交通的一座桥,由于是自由行,语言沟通困难,我们不知道这座桥叫什么名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