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刚陪小娃参加完幼儿园的中秋游园,他玩得兴奋,累了,洗漱后便早早安睡。于是,我又有了一个人的时光,又可以写点东西了。
近日,我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开始在这里写文章。主要还是因为,之前在“知乎”上写了几年,一直有人说不方便阅读。朋友们常抱怨,在微信里打开知乎链接总不顺畅:时而无响应,时而加载不全,时而又要登录验证……其实,早几年我曾也开通过,当时的公众号在手机上还不能操作,非得要用电脑,于是又给注销了。现在技术升级,于是很简单、也方便就注册了一个,可惜的是“原上草”这个名字已经被人注册了。
这几年,自媒体越来越发达,也看了那么多有配图、有音乐、有动态的各类公众号,我又开始胆怯了。咱这纯文字的,不炫目,能让朋友们喜欢吗?我看见了这个念头,嗯!先这么开始吧!
说起读书与写作的因缘,从小,都知道要读书,但真正自主、自觉的想读书,说起来惭愧,不到10年。虽然不到10年,但也有一些薄浅的认知。一日不书,百事荒芜;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读书,如逢故人……古德先贤留下来对读书的感怀,记忆犹新,随处可见、可查。
输入多了,自然就要输出。自2022年在“知乎”上敲下第一篇文字到现在百余篇了吧?算下来,年均也不过是30余篇,数量寥寥。然而,这个数字我能坚持,已是欣慰。
动笔之初,想法朴素,就是练练笔头,为日子增添一些向上的力量,也为孩子们做个样子。完全是随性而起,凭兴所至。于是,断断续续,或一周三两篇,或一月两三篇,文字随心绪,心绪成文字,一晃快4个年头了。
网上写作,如同推开一扇窗,得以窥见思想光谱的纷繁异彩。高山流水的知音,醍醐灌顶的点拨,有的点赞收藏,有的留言赞赏,有的共鸣落泪……刷新我认知的同时,也交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收获满满,受益良多。
但细想下来,这些外在的反馈,固然令人欣喜,却并非写作最本真的乐趣。那究竟是什么呢?我体悟到,它更接近于步入中年后那种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本身。回望旧文,道理讲了不少,故事也写了一些,写杂文嘛,也无非如此了。我曾以为,乐趣在于表达思想、被人了解、有所抒发。细究起来,这更像是欲望的满足。如同世间寻常欢愉,欲望一旦满足,快乐便如晨间薄露,转瞬即逝,了无痕迹。
对我而言,写作最深的喜悦,根植于创作本身。写一篇文章,是在进行一次无中生有的创造,其过程与完成,本身即孕育着纯粹的快乐。这快乐,犹如孕育生命、期盼其茁壮的喜悦。
这个时代,写作之门向所有人敞开。纵使初时读者寥寥,只需坚韧地写下去,终会遇见识珠的眼睛。真正的藩篱,从来不是“会不会”,而是“愿不愿”、“能不能”恒久地坚持。这份领悟,何尝不是写作馈赠的独特意趣?
这种坚持,很像是一种对抗自然趋势的努力。《向上生长》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表述:有个定律,叫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持续输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条。比如汽车不加油,炉子不添柴,人不吃饭,系统就会迅速坍塌,形成一种自毁趋势,往灭亡方向发展,这个趋势就叫熵增。为了维持系统需要持续的输入能量,这个过程叫负熵流。柴火、食物、阳光都是。如果太阳熄灭了,地球也就完了,因为负熵流没了,地球生态系统也就自毁了。
古人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前半句说的是事物的趋势,后半句说的是一种非常态,要跟趋势较劲,需要额外的注意力和精力才行。为什么刷小视频,不知不觉两小时就过去了?而背单词一小时,却如受酷刑般难熬。就是因为前者是顺应趋势,后者则是逆趋势。逆趋势的东西基本都不会让人太舒服。
很多人经常的表现,是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就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战,以为自己懂,或者觉得自己反正也学不会。依赖存量的知识,结果就会像炉子里的火焰一样,最后慢慢熄灭,直至变成灰烬。任何系统或者人都非常容易走上这条路,因为走下坡路、自毁、熵增都是自然趋势。
外部的挑战、新的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都是系统或者人的负熵流,只有那种有持续输入的系统或者个人才有活路。
于成年人来说,持续输入的信息就是知识,就是要读书,更要把所读用自己的言语书写出来。
我认知的知识有两种,一类是实践型的,比如怎么待人接物,发挥情商。这些知识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在解决各种难题,在实践中持续学习和思考,时间长了就变得厉害;另一类则是书本知识,即通过阅读将知识进行大规模积累,待突破一定阈值后,所引发的“涌现效应”。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规模产物,知识越多,“涌现效应”越明显。
那对于上班族和在事业打拼中的我们该怎么积累呢?有一个人对我影响很大。他网名叫鬼脚七(2002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前淘宝搜索负责人,拥有百万粉丝的自媒体人。畅销书《没事别随便思考人生》《人生处处是修行》《觉察之道》作者),他从日更文章开始,将修行融入生活,用自己数百万字的积累成就了量变到质变的可能,淬炼出如蓝狮子般的沉静力量与深邃智慧。他的经历让我更加确信,一切改变,真的就从日复一日的“开始写”出发。
常听人抱怨,工作996,5+2、白加黑,哪还有读书写作的时间?除了失眠,睡眠都是苛求,哪有时间啊?我的办法很简单:每天强迫自己做一点,行动起来——哪怕只看两页书,或只写几行心得。事实上最难的事就是开始,只要翻开了书,动起了笔,难的问题就解决了,读完一本书和写上一篇文也就自然而然了。其实我有时连翻书的时间都没有,那我就利用上下班的路上听书,短的几天一本,长的数月一本。读多了听多了,大脑就会要输出,就能形成一片片文字。再利用等娃下课、晚睡片刻这些碎片时间,将思考凝结于文字。只要你持续这一过程,每年阅读的量就会越来越多,输出越来越多,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
阅读和写作是一种方式,可能一开始会觉得好难平静的读下去、写起来,甚至会不断的给自己各种借口拖延,但是只要你开始了,坚持一下,总能慢慢找到平静,专心致志的做下去。最大的好处是,就是在不断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开拓眼界。这也是我喜欢“码字”的原因之一,能遇到一个个同频的人,在负熵流中结伴而行,共同对抗熵增,汲取前行之力。
夜色渐深,窗外月华如水,恰如游园时孩子手中那盏温暖的灯笼。孩子的呼吸均匀绵长,而我笔下的世界却刚刚苏醒。
提笔写作,正是在点亮另一盏灯,以文字为负熵流,对抗日常的琐碎与遗忘,在精神世界里守护一片秩序与高地。
是的,当孩子安然入睡,世界万籁俱寂,你只需拿起书,开始写,一切便都有了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