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进阶中,流量、中介与web开始失效,场景、APP、去中心化开始生成,更直接、更多元、更平等的连接产生,零边际成本社会特征开始出现,社群商业开始影响和改变社会经济形态,逐渐成为主体。 这里的社群指的是互联网意义的社群,基于互联网产生,与互联网发展休戚相关。传统意义上的社群与地域相关,但互联网的发展早已突破地域限制;互联网意义的社群。1、共同的目标,或者是纲领,人群通过纲领、能实现有效聚集。2、高效率的协同工具(如微博微信)。3、一致行动。可以看出,社群是对一个特定的人群而言,他们有共同目标、高效协同、一致行动,它的核心是“人”。
互联网使跨地域、共同兴趣的人群发现与聚合成为可能。社群在互联网上由来已久,比如豆瓣、QQ空间、微博等社交化平台所孕育的兴趣组聚合形态。只是,早期受限于经济、网络、智能终端等各种限制,这些平台都缺乏足够的生态反馈补给机制,仅限于自娱自乐的兴趣聚合,在商业变现上,规模远远不够,而更多表现为较浅层面的营销。比如:QQ时代,人们借助各种QQ群发布营销广告信息,拉动流量,实现商业目的(这个现象,也被延续到了初期的微信群);博客时代出现一批意见领袖,内容与流量成为焦点;微博时代,各种粉丝营销、培训、大V层出不穷,直到微信时代,这种现象还在延续(比如互联网思维的各种培训);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流量、营销与广告。 博客、微博、QQ群、微信群,只是一种沟通工具与媒介,更多是起到了营销传播的作用,并没有深入影响到组织架构的变化、形成共同的目标、产生一致的行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社群。 社群商业的本质是“人”,与传统商业模式最大的区别是:真正拥有用户。表现为变流量为场景,变信息为人本,变眼球经济为价值创造,重塑组织、产品、用户、生态链的一切关联。 这就产生一种作用力,使得传统简单粗暴的广告、营销等泡沫逐渐消亡,真实性、价值性、人本开始回归。社群基于互联网生成。互联网本质是连接,连接的多元、直接、平等,催生了社群商业出现的必然。PC互联网单一的、大一统的web连接,开始被去中心化的、多场景的、多关系交织的多元连接替代,大众逐渐消失,场景化的社群出现。 从流量到场景。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进阶中,大一统的Web形态开始分散,变成一个个场景下独立垂直的APP;硬件也开始分散,变成一个个可穿戴设备(如手机开始分散为智能眼镜、手表等,而2020年即将出现500亿传感器,将进一步分散连接),连接变得多元;流量模式失效,场景模式生效,去中心化形成;用户成为一个个确定的人,包括地理位置、时间、环境等要素;用户的需求、喜好、消费习惯等,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变得清楚明确;互联网社群的出现有了实现基础,基于共同目标(喜好、调性)的聚合变得更为可行。
新的生态链形成。互联网开始下沉,向实体产业渗透。重新定义人与一切的关系,包括企业与用户、用户与产品的关系等,连接变得多元;新的生态链开始形成,消费者参与创造,交易成为服务的起点;企业组织架构正变为基于互联网的社群,以更新更多元的连接生存发展。 用户本能。连接的多元化,催生了场景的出现;越来越快的节奏与海量的信息,使得用户只能对当下的、场景化的信息作出反馈,场景即社群。 真实性是社群的灵魂,连接的直接化催化了真实性,社群的生成和维护更为可行。一方面,中介消失,生产者可直接与用户发生连接,更具真实性;当连接变得充裕,用户也更追求真实性;另一方面,互联网向线下渗透,寻求更大的价值空间,O2O兴起,垂直服务成为可能。 任何企业、组织乃至个体能直接和用户产生连接,真实性、价值性、人情味开始回归;大众商业开始解体为一个个小而美的围绕特定需求、垂直服务的社群。 连接的充裕与平等使个体崛起、围绕个体的社群成为可能。一方面,用户处于产业链尾端被动接受的状态被改变,进而参与到生产过程,地位更为平等;另一方面,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实时工具使协同变得更为容易,基于更平等更便利的连接,个体具备崛起的基础,围绕个体的社群开始生成。以微信为例,“再小的个体,也具有自己的品牌”,微信催生了更多社群的产生,而更多社群也借助“公众帐号+微信群”,更好的运营。公众帐号是社群内容创造与发布的源头,而微信群则是社群组织的有效工具,两者在社群运营上相互补充。 像社群巨头企业掌嗨公司推出的掌嗨APP,它专注于服务社群客户,微信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线下实体店,艺人达人都是他们的客户群。这些产品专注于为社区管理者提供更好的质量和有价值的服务。针对一般社群管理中存在的难题,掌嗨APP提供了成熟、最快捷的解决方案。帮助个体更好的发挥自身价值,而个体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实现同类调性人群的聚合,形成一个个小而美的社群。 连接的多元、直接、平等而催生了社群的场景、真实、价值性;前文的原因与特征分析,已经暗含趋势,此节再稍作梳理。未来3-5年,乃至未来10年,社群经济会深入影响经济社会生活。阿里、淘宝、京东、携程类的大流量平台成为绝唱,具有场景性、真实性、价值性的社群成为商业主体。 从大处讲,社群商业向场景变革,流量被场景替代,京东携程成为传统流量模式的终极版——购物逻辑发生改变,用户越来越愿意为特定的场景解决方案买单,而不只是价格敏感的商场式购物。 需求即产品、产品即场景、场景即社群。用户生活中的某个环节某种生活方式某种特定需求,都可能造就一个特定场景,产生较强黏性。用户需求的社群化使企业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发生变革,企业组织、生态链、客户关系等都将转为社群化管理。
正如前文分析,社群商业将重新定义人与一切的关系,包括企业与用户、用户与产品的关系等,从而促使产品向人本和产业价值回归,更多有趣的社群产业形态将出现。未来3-5年,越来越多的行业,比如旅游、教育等,将出现小米、罗辑思维一样新的有趣的社群形态,催生更多的新的经济模式、产业模式,生态内组织模式和组织关系的场景创新将带来整个经济体系的大变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