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年级各种情况层出不穷。先是同年级某班男生上课时去洗手间久久未归,老师找到他时,发现他独自蹲在栏杆旁不停哭泣。班主任安慰许久无果,下课后他依然哭个不停,被带回办公室门口后,只是蹲着嚎哭,整整持续了两节课。老师期间给他拿糖、递饼干,他偶尔停住却什么都不说,歇一会儿又继续哭。直到两节课结束,老师递给他一张纸,问能不能帮忙叠个垃圾盒、剪开小奖章,孩子这才安静下来。
还有另一个班的某女生,上美术课时突然大哭大闹,哭着哭着又笑起来,笑着笑着竟开始扇自己耳光,几乎闹了一节课,年轻的美术老师见状安慰却不起丝毫作用,无奈只得联系班主任。经了解,这孩子类似情况已发生多次,此前还有过用刀片自残的行为。但让我们瞠目的是,老师联系了家长,对方却显得不以为意,表示没有时间带孩子去看医生。联想到自己班上,也隐约有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苗头。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有人认为和电子产品有关,这确实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记得以前孩子偶尔看个电视家长都如临大敌般各种防范,而现在的手机、电脑、电话手表、平板甚至运动手表等都有各种远超于电视的功能,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已无孔不入。很多时候,家长是防得了这个防不了那个。且信息茧房的形成更使很多没有辨别力的孩子局限于某种思维不能自拔。
但除此之外,我觉得根源或许在于因电子产品的使用而引起的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缺位。
观察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往往存在自身问题:有的父母关系不和,将负面情绪投射或转移到孩子身上;有的家长在教育中不愿投入精力,该陪伴时便用电子产品敷衍,只求孩子安静不打扰自己。真正能在孩子成长中做到每日倾听、用心陪伴,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爱的家庭,如今竟成了稀缺资源。
有的家长可能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觉得自己很爱孩子——管好吃穿、满足物质需求,难道不算爱吗?但孩子是有思想、有精神世界的独立个体,除了物质,他们更需要精神层面的交流。无论年龄大小,孩子都渴望被肯定、被关注。那些频繁哭闹、犯错甚至自残的孩子,大多是在用极端方式寻求大人的关注。长此以往,心理出问题的孩子恐怕会越来越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