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走进佛教之因果异说

走进佛教之因果异说

作者: 佛天慈佑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09:06 被阅读19次

自由与良序·走进佛教·因果异说

因果是个好东西,好就好在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先就习以为常的现象界来谈,也就是一般科学范畴所说的因果。

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许多因素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其中,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因”,由因的作用、“缘”之串联所引起的现象为“果”。

如《大乘止观》说:“招果为因,克获为果”。简单地说,凡“因”、“缘”所致的后“果”,如果其间有必然关联,就形成因果关系。

然而,世间万物毕竟是普遍联系的,很少有“单一因”的情况出现,许多结果必要得到各种前因的支持。所以“唯识学”中,有“十因”、“四缘”、“五果”之设计,都是为了因应复杂情况的说明。

比如烧水。表面看来,把水加热是因,水达到一百摄氏度为果。加热是水沸腾的主因,但不是唯一因,还有大气压强的作用。若压强不够,水很难达到一百摄氏度的沸点。于是大气压强与温度都是因,至于哪个才是主因,那就要看认定的角度了。

人类在原始时期,唯为生存打拼。他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又必要依循自然规律,便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是最初的信仰,宗教的萌芽。

有两个因素,导致信仰的不同走向。有经验的祖先传授技巧,似能找到规律,减少损失,而能避免天灾。这样的部落会产生对祖先的崇拜。(大禹治水。)相反,若经验不足,或者灾难过于强大,使得部落损失颇巨,便会将畏惧心理放大,从而发展出自然神信仰。

自然神以力量为胜,但无法沟通;而祖先灵以经验为胜,但无法主宰。两种信仰模式全都留存下来,成为所有宗教与文化的基因。(教治二权的深层心理基础。)

[if !vml]

[endif]

随着人类智能发展,科技能力提高,剩余物资出现,祭祀行为产生。这是人类所能找到最基本的生存(因果)法则:讨好神灵;并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力量,使人趋吉避凶。这也是四大文明古国的信仰情况:神灵主导一切,顺从与祭祀成为必要之重。

大家共同信仰一个未知的存在,似乎可以直接进入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时代。不过可惜,各部落间的生活经验不同,导致了彼此所描绘的神灵形象有差。想来也是正常,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本来不同;侧重各异,也就会发展出不同的神话与人格形象。

随着大规模迁徙的开始,部落融合,文化交流;社会组织趋于复杂,贵族统治阶级出现。他们为了管理需要,对宗教改造,发展出律法神信仰。将神灵世界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以解决阶级压力与社会矛盾。

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形态发展,导致了游戏规则的修正,这都是一种因果。人类创造宗教,本该是为人服务的;但自从话语权被统治阶级垄断后,宗教开始专为贵族服务。

比如古埃及,将法老直接神格化,与祭司一起取得统治的合法权。又如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教权只手遮天;一如“印度”的婆罗门阶级,成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的主掌者。

臣民若不听话,企图用破坏性激烈方式突破阶级束缚,将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通常的做法是积极宣传地府世界与冥神审判,以此威慑所有被统治阶级的一切非分之想。面对人间苦难,不如冀望来世,或者宗教冥想,让所有的不安定因素随风而逝。

从古埃及的冥神审判,到一神教的末日审判,还有我国民俗信仰中的“赏善罚恶”。总之,“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活着治不了,死后算总账。

或说因信得永生果,或说因善(依统治需要定义)得生天果;还有民俗技巧中的示好手段,以期在游戏规则中改写“参数”。有没有后门可以开?既然“裁判”兼具人格,自然就好说话。(最特殊的是婆罗门教的神志决定论,完全不问人为因素。)

各种文化与信仰模式表现不一,但游戏规则却大同小异,一切源于人性的大同。神权高于一切,这是“人造”的因果,也是有主宰的因果。但凡神教的“因果观”大抵如此。

雅利安人自北方南下,来到三大文明古国,对彼此的文明既有干扰,也有吸收。在中亚的一支,经过总结与创造,形成拜火信仰。其后进入南亚次大陆的中部平原,对原民殖民统治,使社会阶级迅速分化。

由于社会组织能力低下,除了武力以外,只能仰赖信仰工具。(吠陀)垄断了传承知识的特权,教职阶级成为先天的黄金贵族。(婆罗门教)婆罗门宣称:阶级天定、教职至上、向神示好能够解决一切。(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

此外,灵魂不灭、业报不失、轮回不息等思想也被包含其中,不断酝酿,发展出全新宗教形态。(奥义书)这种思想由于有否定神权、人人平等、以人为本的进步性,一度得到治权阶级的支持。(沙门)与此同时,也刺激了婆罗门教更往形上化发展。(印度教)

宗教手段,对于国家治理之需要而言,无疑是方便且有效的。被剥削的奴隶,一旦接受这种文化,便会从内心深处安于现状。使得被压迫的人民发自肺腑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让遭受到不平等待遇后的怨气有了宣泄的出口。

与印度种姓制度相类似的,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宗法制度。(全都是适应于农耕经济基础的社会良序。)两种文明期初都是“神授治权”,统治集团是被授权与被“监督”的,这与古埃及不同。

在古埃及,法老王即神,这比“君权神授”多走了一步,便有天壤之别。因为神要面对人间现实苦难成因的问题。一旦失去权柄,即会引起需要耗费极大社会成本的变革。

(所有神教都要面对一个难题:人类的苦难到底是神赐予的?神未知的?还是神放任的?许多宗教将问题推给魔鬼,甚至选择忽视。与琐罗亚斯德教一样,印度教接受邪恶的存在,愿意忍受比其他宗教更多的世俗痛苦。不过一切都被打成表面的、虚假的、如幻的、不真实的存在,那么这种善恶的分别,似乎只是普通人的价值取向,而不再是宗教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了。)

而“君权神授”模式,在理论上可以由问责与革除天命的方式实现权力汰换。至于游戏规则本身,却不会遭到破坏。

自我国周代“天子”概念形成后,神格趋于形上,“神授”变成了“天授”,这就有了突破阶级的可能。(“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神不专属于哪一族人、哪一家人。人间没有永世不替的贵族。)

“天子”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大家都是“天民”,分工不同,远近不同。所以只有化外之民,没有“神”的敌人。化外之人是有教化可能的,不若种姓的先天决定,这是宗法制与种姓制度的根本区别。

在此之后的历史进程中,虽然也有战争,但大多是内部的对合法权的争取,不同于一族对另一族的殖民。帝王可以大气磅礴地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华夏文明走到了时代的前列。

社会被系统组织起来,一切都有标准(礼乐),人皆敦伦尽分。随着知识与门阀的垄断被早期儒家与科举制度打破,使得社会流通的压力得以释放。相反,印度社会的良序设计就不可能打破这一藩篱,所以才要用发达的神学来消弭反抗心态。

雅利安人建立自己的领地,原民被不断驱逐。他们逃离外来政权的势力范围,继而从社会体系中出离,成为真正的自由民。他们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没有财产,只有师徒。前辈们总结经验,教授学徒,形成各别的教团。

不过其成长环境毕竟不是真空的,所以在思维结构中离不开“吠陀”的影子,包括“灵魂说”、“轮回说”等。反婆罗门阶级的各种力量集结起来,重点开发了“业力”说,以对抗教权的垄断。不同宗教导师的不同学说体系,导致了对因果的异说。

比如有人说:业力是个常数,只会越来越少,不会随行为增加,所以人生享乐就好。这是不利于社会伦理与道德建设的主张。

还有人说:行为导致业力产生,行善得善业,行恶得恶业,所以要多行善,甚至多吃苦。这样多行一善,便少一恶;今生苦行,灭罪可期,将来恶业偿尽,便获纯善极乐之结果。这是可能有助于社会伦理与道德建设的主张。(善行有益,但善的标准是个问题。苦行无益,问题在心不在身,自虐有何用?)

还有一类沙门则采取模糊策略,对此不予回答。这些都是较具代表性的几种思路,由此可以看出沙门的“自由主义”风格:一切自作自受,并不在乎神的干预。虽然不否认神,但不赞同祭祀。既然善恶结果归因于个人行为,何必对神示好?

此外,沙门团体各自都有对可验现象世界的分析。人对世界的理解,源于感官信息在大脑中的汇总与加工。与现代科学所不同的是,现代科学戮力发展技术,使感官借助工具,取得更多可验之数据;而沙门则纯靠感官体验与冥想思辨,非常主观。

由于感官的局限,沙门分析人生(宇宙)要素,大抵是“心、色”二元论的,属于机械的“积集”说。

阿夷多基础于此,立“五大”说,提出有情生死,不过是“五大”的集散。生命终结后,属于物质的,归于地、水、火、风;“诸根”──感觉与意识的根源,则归于虚空;没有神的作用,也没有业的延续。这被称为“断见”,类似如今所说的唯物观。

除顺世派外,沙门学说基本都有“灵魂”因素保留。因为要满足“业报轮回”看似“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业的载体——不灭的灵魂、我、阿特曼。所以人要努力于止恶修善,以实现乐多苦少;更要励行于苦行冥想,以实现永久解脱。

沙门阵营的共同目标,不是长久保有世间大善福报,而是以舍弃现象世间为本质的永久出离——终极“解脱”。大家认同世间是苦,包括神灵世界——色、无色界都不幸免。虽然大福报者的寿命恒长、心想事成、一切如意,但终究不能永恒。

他们针对婆罗门教教义,提出祭祀并不万能,婆罗门仍有轮回。无论好坏都是业力因果,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人心无常,哪怕是神灵,业报寿终,仍有下堕的可能。在这世间的局中,没有绝对安乐可言。只有通过个人努力,达到“梵我合一”才是一劳永逸的安乐之道——涅槃。

沙门思潮虽有“众生平等”、“以人为本”的积极性,但不免其逻辑中的矛盾。不是说六师理论各有漏洞,所谓兼听则明,将“六师”学说堆积一起就会发现问题。沙门彼此各说各话,莫衷一是,佛教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中孕育发生。

原始佛教本身少有建树,基本是对沙门学说的扬弃与架构。据现有资料来看,释迦牟尼曾追随这些沙门团体学习。不仅掌握了禅定技巧,也学习了不同的形而上学,当然也接受了沙门的生活方式;尤其实践苦行,一切都达到完美的地步。量变促发质变,终于使他成为沙门阵营中的佼佼者。

[if !vml]

[endif]

佛教首先接受了聚集说。基于禅定的开发,站在“瑜伽师”的特殊视角,将一切感知到的万物归纳为“心”、“色”二类:有“质碍”作用的色法,与精神作用的心法。人类对现象世界的感知过程,就是这些元素的蕴集作用。

佛陀通过检视,居然没有发现“我”这个东西——并没有灵魂(阿特曼)存在。(只是复合心理的作用与误认。)既然一切只是聚集,没有灵魂,那“业力”与“轮回”是真实存在的吗?佛陀说:当然啊。

佛教首先对“善恶相抵”说表达了不同看法。因果当然有,善恶皆有报,虽然善恶无法相抵,但仍有行善的必要。如同一个黑箱子,里面倒入五十个黑球、五十个白球。眼睛不看,伸手摸球,概率是一半一半。唯有多放白球,抽到黑球的概率才会降低。这是沙门主义伦理观,作为对良序维持的态度,佛法中保留了这一教说。

[if !vml]

[endif]

据说佛在菩提树下证得三明,对轮回与业力亲见。所以佛法同样倡导社会伦理与道德建设;告诫人们要行正道,不能犯戒。只有对追求解脱的内部成员,才说四谛八正道法,教授以解脱之道。

佛教对在家居士教导持戒行善,以期将来有更美好的环境。然后对出家人教导止观,以特有之能力,永断轮回,不受后有。佛教之业因果报说,既鼓励了持戒修善的一般善良,也指出了突破轮回枷锁的可能。

沙门学说本身,是对《奥义书》理论的实践,代表了对婆罗门教的抗衡。好坏由业决定,神也不能修改记录。如果他能修改记录,为什么不帮大家一次改完呢?他是没有慈悲吗?所以神灵或能带来好运,但无法使人永久安乐和解脱。

但沙门的“解脱”理念是基础于灵魂学说的,他们努力的方向是与梵合一。婆罗门的向神示好,沙门的与神合一,都要承认一个未知的主宰者。佛陀说:他们的所谓“解脱”其实并不究竟。

佛教对旧有教说既有继承更有突破。因为实践证明没有一个不灭的“我”,这在无形之中走向了绝对自由的“中道”。而且佛的教说并非纯粹玄想,他在有生之年即验证了这一学说,得到宗教成就,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无我”,既然无我,那么轮回因果如何实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说有说无都会落入其他沙门的观点,所以佛教在文字逻辑上确有难到之处。佛教的本质是经验教法,不能脱离实践,如果成为一种教条,即会违背本意。

在经典中,记录着一段往事。有一位名叫婆蹉种的游方者,他来到佛陀面前,向佛请教:“云何,瞿昙,为有我耶?”释迦牟尼佛缄口不答。“云何,瞿昙,为无我耶?”释迦牟尼仍然缄口不答。婆蹉种再三请教,佛陀始终保持沉默。

阿难不解,佛解释道:“我若答言有我,则增彼先来邪见;若答言无我,彼先痴惑岂不更增痴惑?言先有我,从今断灭,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谓缘无明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佛教讲的因果是“缘起”:一切事物待因和合而生,缘尽分离则灭。“此有故彼有”,这是对缘起法则的最好说明。

世间的一切是缘起的,谁高贵?谁低贱?婆罗门也是人,首陀罗也是人,再把范围扩大到众生,包括大家祈祷的对象——神明也是生灵之一。神也是依其善业,才做了神,一旦报尽,仍不免轮回。唯有自己行善,才有善果,唯有出世正道,才能解脱。

至于动力何在?因之由何在?答案是业力。由于相续作用,行为导致业因,由此再生后果。说得抽象一些,就是转动能为势能,然后再由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循环过程。

做一件事,是动能,然后形成一定的势能——因。过一阵子,等条件成熟了,势能会转化为新的动能。这也是唯识“种现熏生”观的原型,是对沙门思想的完美整合,成为足以抗衡婆罗门教的一杆大旗。

[if !vml]

[endif]

佛陀自己用沉默来避免毫无意义的玄谈,用“十四无记”总结了不予回答的问题。他说了一个比喻:有人不幸中箭受伤,当务之急是治病救人,而不是追究细节。这对教团内部的教化固然有效,但终究难以面对外部公评。事实上,文字不足的缺陷加速了佛教僧团的分裂。

后世佛教始终面临一个难题:“聚集无我”与“业报轮回”,乍一看来确实是一种矛盾。既然无我,谁来承载记录?轮回无尽,总要有个主体。佛陀说:这种因果观太机械了!真相是“缘起”,唯有彻见这一真相,才能彻底解脱。

然而佛教毕竟是经验教法,一切要基础于实践。佛陀自己有了涅槃的特殊体验,通过教授也让弟子们达到相同之境界。而对于没有这种特殊体验的人来说,要用思辨手段达到了解,可能就比较困难了。

这里有一个惯性思维的陷阱。为了解释业因果报,似乎必须要给业力找一个“家”(“记忆体”)——灵魂、阿特曼、我、神识……。这是外道因果观,不是佛教的!

但一般未能达到“实相”的人们,必要用思辨来想象,那就难免偏颇,甚至后世产生了“有我性”根本变质。毕竟“相续”前后,断还是不断呢?龙树提出的“八不”中观,是对偏离的纠正;用负面表列的叙述方式,阐述缘起的真实义。

但文字毕竟是文字,有人看到“空”字,望文生义,又走入虚无的歧途。便有弥勒菩萨开三时真了义教,重申“缘起”之要旨。凡夫偏离两边,陷入无明,才有无尽生死轮回。只有掌握了不有不空之中道,才能实现解脱。这一教法同样有效规避了“梵化性”变质。

[if !vml]

[endif]

内心世界外人无法掌握,可外部表现却足以吸引世人。佛教迅速聚集人气,(很多还是因为抗衡婆罗门教的政治因素,)佛陀成为时代明星。在以婆罗门教为“国教”的古代印度社会来说,确实是一个另类。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放弃红尘的。他们心存侥幸,愿意相信神的能力。虽然神教具有阶级性,但得到便利的人们却以为有捷径可行:即不必吃苦,祭祀就行。只要对神示好,就能永保幸福。

佛教在盛名之下,难免宵小乌合。沙门弟子彼此混处,虽然使思想交流容易,也造成了教团的混乱。当然,这些问题要在佛后才特别得凸现出来。就佛教早期原始创造阶段而言,还是非常成功的。

相关文章

  • 走进佛教之因果异说

    自由与良序·走进佛教·因果异说 因果是个好东西,好就好在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先就习以为常的现象界来谈,也就是一般...

  • 走进佛教之因果异说

    因果是个好东西,好就好在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先就习以为常的现象界来谈,也就是一般科学所说的因果:凡客观世界中普...

  • 走进佛教之佛教诞生

    凡有信仰的人,都会面临一个问题:神格。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出个人的学养与个性;将决定个人的信仰品质,也会影响个人...

  • 六 劝注重因果

    六劝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图。(书二十) 因果者,...

  • 两人都扎了青蛙,结局却不同,值得省思

    编者按:因果业报,丝毫不差,这是科学的定律。佛教典籍也阐述有三世两重因果的教义。过去之因,感招现在之果,现在之...

  • 因果报应

    文/红运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逃不过“因果”。越是境界高深的人,就越是笃信“因果轮回”。 据说,有许多佛教高僧在圆寂之...

  • 走进佛教之印度神教

    自由与良序·走进佛教·印度神教 人类文明始于神话。因为畏惧自然之心理,导致万物有灵之信仰;再加上科技能力有限,行政...

  • 走进佛教之沙门思潮

    自由与良序·走进佛教·沙门思潮 雅利安人自西北方来,进入南亚次大陆的中部平原。得着先进科技的赞助,不断驱逐原民;利...

  • 走进佛教之沙门主义

    对于初到印度的人而言,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国度。这不仅是说随处可见耀眼夺目的鲜亮颜料,还有特色各别异彩分呈的宗教文化...

  • 走进佛教之印度神教

    人类文明,始于神话;因为畏惧自然之心理,导致万物有灵之信仰。再加上科技能力有限,行政效率低下,统治阶级为了管理过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进佛教之因果异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yu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