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面对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飞来一问,我好懵。
“你说她半夜躲被子里玩手机,我该怎么办?”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我一开口接话,三句两句是结束不了这场谈话的,而且接下来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忙,所以我直接岔开话题,最后推荐了一本书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这位心急火燎的家长朋友是一个初三女孩的爸爸,平时见多了为孩子操碎了心的妈妈,这么关注孩子的父亲真的是不太常见。
记得第一次见这位家长的时候,是他带着孩子来学校咨询,之所以记得很清楚,是因为当时他们进了学校接待厅以后,爸爸就直出去了,留下孩子自己在校区查看,等孩子走远了,爸爸就来我们一楼家长休息区了。
当时,休息区还有另一位老师在,因为平时比较健谈,所以就聊了起来。
“您坐下等等吧,看您急的一身汗,坐下凉快凉快。”老师说。
可这位父亲好似完全没有听到老师的话,依旧来来回回地走着,急怒交加的样子。
过了会儿,家长们陆陆续续来接孩子了,这位父亲也许是觉得挡着大家的路了,所以就没再继续来来回回地走,但依旧没有坐下,而是站在前台和刚刚那位老师聊了起来。
“你让我坐下凉快凉快,我凉快不下来,我着急,”看来刚刚老师的话,他是听到的。“你说这孩子玩游戏上瘾了,成绩一落千丈,我怎么凉快!我说她,她还不听,现在我是直接不抱希望了,完全绝望了,这个孩子是没救了!”
“怎么能没救呢?难道孩子一点优点也没有吗?”
“没有,一点优点都没有,她怎么能有优点!”
“怎么可能,哪个孩子也不可能一点优点也没有呀,你这样想自己孩子可不好。”
“不是我愿这样想呀,是她就是这样呀!”
“那是你们都有问题,你跟孩子好好沟通,一起慢慢改变。”
“打不听,骂不听,我现在除了上班,就是天天盯着她。”
“你这样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会让情况越来越糟呀。”
“她没有一点可以让我相信的地方,我怎么信任她······”
有面镜子,在它里面,你看不到自己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爸爸妈妈,为孩子操碎了心,但好像孩子就非得不按爸爸妈妈期望的那样去成长,甚至是完全反着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这些熊孩子都是自由发挥,自我成才的吗?当然不是。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他的成长环境,孩子是在这个环境里面,慢慢地被这个环境塑造出他现在的样子的。
这样说,爸爸妈妈可就不愿意了,他们心里想,我们提供的环境多好呀,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吧,我们给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是非对错,我们可没有让他们长成这副样子,吃什么什么不剩,干什么什么不行,简直一无是处。
可是,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她可真的是一张白纸呀,连最简单的爸爸妈妈都不会叫,别说站起来走两步,甚至连最简单的挪动个几厘米都是世纪大难题,那么不是你教育的,难道是他自己学会的吗?
其实确实是他自己学会的,但他是照着你的样子学的。
有面镜子,在它里面,你看不到自己
在家庭教育里面,亲子关系就是一面镜子,镜子里的人是你,却也不是你。
如果潜意识里的你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好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你的孩子。
要知道孩子不是在观察你,而是在感觉你。当他感觉到你不信任他,不相信他的时候,他就会对自己失去希望,慢慢地,他就长成了潜意识里最真实的你。
这怎么可能?你心里充满怀疑。
是呀,这怎么可能,但,这却是事实。
你是感觉不到这一切的,因为你被愤怒,失望冲昏了头脑,看到的全部都是孩子的一无是处,唯独看不到他的一无是处来自于哪里?
有时候,你也许会在心里对自己说,也许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吧,要不然孩子怎么会长成这个样子呢?但是内心深处却总有一个声音告诉你,这一切都和你无关。
因为你不能再否定自己了,内心深处的自卑让你无法承受这份否定,所以很多时候你都有意无意地把过错归咎到了孩子身上,从而让自己内心深处可以少一份内疚与无奈。
当这种思维成为习惯,你也就失去了从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机会,看不到真实的自己,也就意味着你不能从问题的深处去找寻原因,找不到根本原因也就不能去做出真正的改变,最终你和孩子都成为不了最好的自己。
其实,不光是在家庭中,我们跟任何人的相处,都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都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给我们提供了看到自己的机会,不同的是有的人抓住了机会,获得了成长,而有的人自动忽略了机会,任其在指间溜走,最终也就错失了成长的机会。
想要在关系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是需要勇气的。
勇敢一点,认识到承认自己的缺点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面镜子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每天美美地在镜子里照照自己,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且我们的孩子也会成为更好的他自己!
更多文章请关注内观姐姐的文集:










网友评论
说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