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我花了7年才写下的读书笔记

作者: 碧星 | 来源:发表于2017-10-26 10:02 被阅读833次

早在2010年,我在图书馆里阅读过下文的两本书,当天我没有吃得下饭,这种灵魂的战栗感我再也没有在其他书中遇到。后来我专门买了电子书,反复翻阅,每次我只能读一个故事,读到后面,我就泪如雨下。我想写些什么读后感,却又觉得自己的文字写不出那些人的悲痛。今天我选择“饥饿”这个主题,来讲讲当人们陷入真正饥饿的时候,到底会发生什么?

饥饿一词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除非为了减肥,故意为自己制造饥饿,谁又会体会到真正饥饿的滋味呢?而杨显惠撰写的《夹边沟记事》和《定西孤儿院纪事》两本书则揭开了在饥饿面前,无论是所谓阳春白雪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是下里巴人都是一样的痛楚、卑微。所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过是还没饥饿到极点。

因为饥饿,高级知识分子们失去了理性

《夹边沟记事》被誉为“中国的《古拉格群岛》”,讲述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甘肃酒泉某个劳改农场里从1957年开始关押的近三千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直至1960年底幸存者已不足一半。作者在高度忠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极具震撼力的纪实性小说集。

《夹边沟记事》,图片来源网络

文大业作为原省卫生学校的副校长,原兰州医学院的教授,作为专业人士,他知道黄茅草籽根本没有营养,根本不消化,最可怕的是,如果在粥状的时候喝下去,它会把肚子里的其他食物——树叶子呀、干菜呀,还有别的杂草籽呀粘在一起,形成梗阻。因为喝黄茅草籽熬的汤,劳改农场已经死了至少几十人。然而,他实在太饿了,喝下了这一碗毒药。在农场缺医少药极端恶劣的卫生条件下,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肚子越长越大,五六天后活活地胀死了。

来自省人民医院的上海医生董建义是农场里唯一不吃脏东西的,最后他身上干得如同僵尸,眼睛凹陷得如同两个黑洞,腿软得走不动路,活活饿死了。更让人绝望的是,他死后,臀部和小腿肚子上的肉被人刮了。因为饥饿,高级知识分子们也失去了人性。

在目睹了同屋两个右派饿死之后,尤其是留美博士,专门研究植物学的沈教授都被饿死了后,“耻于饮盗泉”的君子俞先生变成了贼骨头。为了活下去,他无处不偷,甚至伪装成狼偷食物,偷吃洒过农药的麦种,烤着吃羊皮和兽骨,像田鼠一样偷偷埋麦子。后来,他侥幸活了下来,平反后,居然偷家里的生粮食。饥饿将人性扭曲得多么可怕。

这本书里还有更加惨烈的故事,但我真的完全没办法复述。

因为饥饿,在农村里父子人伦不复存在

《定西孤儿院纪事》讲述了甘肃省1958年到1960年受极左路线和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重灾区定西专区里成千上万的孩子父母因为饥饿丧失了性命。为了安置孤儿,定西专区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儿童福利院,收容了大约五千左右的孤儿。这部小说用完全白描的手法,纪实性的语言,平实的语调,将孤儿家一幕幕饥饿与死亡的惨烈情境撕裂在人们眼前。

《定西孤儿院纪事》

在《定西孤儿院纪事》里,何至真的母亲饿得吃野草中毒而死,小妹妹饿死了,她瘦成一张皮了,趴着睡,就像一块破布粘在炕上。在那么贫困的时候,父子之间却产生了矛盾。父亲认为儿子拦住他向队长告发他而没法出门,生儿子的气,而儿子却认为父亲不给孩子找吃的,躺在家里等死而生气,因拿了洋芋也不给父亲吃。这段读了让人心情复杂。饥饿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却让父子人伦之间的亲情不复存在。慢慢的,家里的小妹妹、大妹妹和父亲都饿死了,只剩下何至真一人。亲戚街坊领居以慰问他的名义,将家里洗劫一空。他来到了孤儿院,再也不回家了。何至真岂是无情无义之人,不是饥饿寒了他的心,而是人心寒如冰。

《独庄子》里的金元爷爷死了,一家人老弱病残,没力气埋爷爷,村里队长说死人太多了,管不过来。村口到处都是没埋掉的死人,人都走不过去。只好一家死人和活人睡在同一个炕上。因为饥饿,娘的脸肿得像南瓜一样,脸皮薄得像透明的纸,里面就像是装的水,指头一捅就能捅破,水能淌出来的样子。后来一家人都死了,只剩下金远和大妹妹、金元的爸爸和爷爷尸体一起继续睡在同一个炕上大半年。

在饥荒时代既有人性温情的存在,又有丑恶嘴脸。《黑石头》里的扣儿娘为了自己能活下来,不惜以吃儿女尸体的肉过活。她过了九十多岁,寿多则辱。而主人公的母亲为了能让女儿能进孤儿院吃饱饭,自尽而死。

《炕洞里的娃娃》里为了能换回来救命的二十斤糜子,秃宝宝十几岁的大姐被逼着嫁给五十多岁的放羊的瘸腿孤老汉,大姐愤而跳崖。妹子饿昏了,在平地上走路都要绊跟头,遇上一根草,脚都迈不过去,要绕着走。而秃宝宝命大,一家人就他活了下来,到了孤儿院。定西孤儿院的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有不幸的家庭,在那个时代能活下来,已然是大幸。然而一个人承受着这样的悲痛,对他们也是一种折磨。

致敬作者,永记历史

据作家杨显惠自述,他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痛哭流涕写不下去的情况,对此,我仅仅以个人名义向他致以最真诚的敬意。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尚且阅读如此艰难,而撰写这本书的作者该是忍受着多么大的精神痛苦写下的这些文字呢。斯大林曾经说过:死一个人是悲剧,死一百万是数字。而这两本书的作者杨显惠所做的,恰恰是真实的细节使得抽象的数字和冷冰冰地话语转化为人世间一幕幕最惨烈的悲剧,拷问着人们的良心,叩问着历史悲剧的精神本质,逼迫要继续活下去的人们不得不面对和反思。

作家杨显惠

2014年,我向一群研究生分享这两本书时,他们诧异地说,你这是在危言耸听吧?你是造谣吧?还有一部分人则是猎奇式的倾听,如同一只只鸭,伸长了脖子,目光呆滞,像被人捏住了后颈。 分享这两本书,并不是为了品鉴凄惨,更不是憎恨为了憎恨某人某事,而是为了赋予生前毫无尊严的死者些微人生的意义,为了这些悲剧永不发生,为了你我永不做鲁迅小说里的看客。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是一篇我花了7年才写下的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ph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