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父母去旅行,或者设法让父母出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这是我多年的宿愿,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宏伟设想总是不能如愿以偿。
好多年前,我看着身边的同事、朋友把自己的父母安顿给旅行社,或者亲自带着上北京、下江南、闯关东、赴西安……很是惬意,也很是羡慕。我暗下决心,也要让父母亲风光一回,当我与旅行社搭成口头协议,在电话里激动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后,母亲说这几天血压又高,腰也不舒服不能远行;父亲说还有家务缠身,地里的玉茭子该锄头遍了,顾不上出去,我一再动员,父亲先还婉转的推脱,后来却不耐烦的说“我有吃有喝呆在家里就挺好了,我们出去卖怪了,瞎作害那钱了!”说罢,便挂断了电话。我木然,我惊诧,但我知道:这是父母亲怕我们花钱,怕给我们做儿女的找麻烦,加压力。那一年,我硬是找了一个理由带着父母去了一趟五当召,紧张的行程,粗浅的观光,虔诚的朝拜,虽显得有点疲劳,但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了喜悦和激动,离开时,父母亲还三步一回头的恋恋不舍,直夸这里的一切这么好那么好。中午时分,我们走进食堂,我点菜了,母亲却从包子里掏出了自己烙好的白皮烙饼,笑着说:“我还准备了干粮”。
为人父母者,居于家中,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有些什么事,只要与他们商议,都能让你得到满足。我们工作在外,尽管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了,但是在父母眼里仍是孩子,自然也成了他们牵挂的所在,要是我们有几天不打个电话汇报情况,他们便打过来,“这几天是怎么了,工作忙了吗?”这是开场白,接下来便是大人娃娃的工作、生活、身体等情况的盘问。父母之爱是无私的,他们不需要我们回报什么,他们需要的不是金钱,也不是名利,更多的却是平常很容易忽略的关心和相处。
有首歌里不是这样唱的吗?“常回家看看,哪怕是帮爸爸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这首歌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世间的亲情交融已经不再需要刻意的表达方式。
这些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那“带着父母去旅行”的愿望也在与日俱增。前些天,在一个小长假里,我终于有机会举家外出,自然也带着父母,参观康巴什新区、拜谒成吉思汗陵寝、走访萨拉乌苏古遗迹,体验三段地革命老区、观赏乌兰宫文化艺术,一路走下来,我明显地感觉到父母亲老了,腿脚不灵便,紧走几步,气都不好出,总是让我们走走停停,尽管这样辛苦劳累,父亲却动情地说:“活了多半辈子了,真没想到还能走多半个伊盟,让我们开了眼界”。
其实要说激动的当数在敖勒召其镇,这个鄂尔多斯西南的边陲小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这里的进步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街道宽敞笔直、楼房高耸林立、民风纯朴真诚。到这里就是为了看看我们的老乡、我儿时的伙伴(按村邻称呼,他们弟兄三人都长我一辈),我们相处了三辈子的父辈老邻居。四五年了,每当他们不远千里回到家乡祭祖时,总是相聚在一起回忆过去的拮据、畅谈现在的宽裕、展望未来的美好,分别时紧紧地、久久地握住手并盛情地向我们发出邀请,无论如何也要到他们那里“参观参观”,还特别强调了“一次邀请长期有效”。
出发前,我与他们取得联系,估计得晚上去。一路上,父母亲看到连绵起伏的沙丘被杨柳树、沙蒿和一些不知名的杂草覆盖着,郁郁葱葱,一条条油路穿行其间,他们惊讶、更让他们喜出望外,中午在乌审旗受到了老朋友热情款待,因为我下午在这里开半天会议。散会后我谢绝了朋友们盛情挽留,一行人立马出发,虽是一口气两个多小时的急行军,不时的电话里“走在哪里了?”的问询,我看出父母亲没有丝毫的倦意。当晚我们一行被安排到了敖勒召其镇较有名气的大酒店里,两大家族20多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不必说丰盛的饭菜,不必说地道的风味佳肴,不必说一轮一轮烧酒的“轰炸”,单说那推心置腹的长谈,意味深长的怀旧,豪情满怀的畅想,就觉得烧酒这东西确实是增进感情、加深友谊、促进交流的“催化剂”,不然哪来的那么多的肺腑之言、哪来的那么久的侃侃而谈,动情处,父亲借着酒劲儿还用爬山调表达了激动之情,“三百里明沙二百里水,到这儿就为眊交往了三辈子的小兄弟,一路走来我们一路看,虽说我老汉辛苦也不遗憾……”我看到他们的眼睛都湿了,包括我。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结伴而行,分别到了他们的居住地,观看了他们各自的小农庄,种养殖基地,无论是规模、还是规划令我们一行叹为观止,我不禁为他们庆幸,古语讲“人挪活、树挪死”千真万确。本来打算吃过中午饭后我们便踏上返程,我对他们说了这个意思,我的老乡看了看我没说什么,午饭时,老乡不仅寻找各种理由劝我喝酒,而且还劝我们一行,不管老的小的,特别是不放过司机,又是唱歌、又是敬酒、盛情难却,那天中午直喝的和晚宴连在了一起,这种喝法对于我这个“侯酒量量”还是第一次,直到午夜,两个人把我搀回了房间,那才算结束,现在,每当我想起那顿烧酒,我都感到头晕,特别是那份真诚、那份深情、那份浓浓的乡土情,更感到了“头晕”,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那句老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含义。
回家的路上,父亲多次感慨地说:“这次出门虽然不是很远,风景也不是那么漂亮,但我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他们弟兄三个走到一起,互相有个照应,打下了那么好的基础,将来一定错不了……”,话语里我体会到了乡情、友情、邻里情,四十多年的邻居,相处的那么融洽,用他们的话说:“没有红过一次脸”,这是多么纯真的情意啊,住在一块没有感觉到些啥,可这一别就是四五年,心里倒是经常挂念着,嘴上也经常念叨着,有时竟然在梦中相见。
不管怎样,我觉得总算了了一桩心愿,年迈的父母过去苦于吃饱穿暖,供书念字、想都不敢想外出旅行的事,而如今有条件出去观赏外面世界的景观了,可他们却力不从心了。每当看到这些,我心里就不是个滋味,这不免让做儿女的遗憾有加,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的父母不是这样,记得小时候,那时家大人多,又没有足够的粮食,饥一顿、饱一顿,每顿饭父亲总是最后一个吃,清楚地记得,不止一次,饭被这帮娃娃们“狼吞虎咽”了,父亲就随便喝口汤或吃一点菜便下地劳动了。母亲也是这样,做在前、吃在后,不知有多少次,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顿炖肉,母亲总是照顾了这个、再关照那个,最后只能是坐在炕沿上,拿着一把小刀子,抠那一堆干骨头,偶然遇上一块肉大的,还舍不得咽下去,总是把那块倒嘴的肉随便喂到孩子们嘴里,那时我以为母亲不爱大口吃肉,直到长大了,我才深深地懂得不是母亲不爱吃肉,而是还有那么多嗷嗷待哺的孩子。有一次我生病了,睡在炕上,母亲乘着其他的娃娃不在家,就连忙用勺子给我炒了一颗鸡蛋,直到现在我都记着那顿“偏锅饭”,都能回味起那顿“炒鸡蛋”的滋味,而且我还常常讲给我的晚辈听。
六月十五日中午时分,手机里发来了短信,打开看,是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发来的:“爸,今天是父亲节,节日快乐,呵呵……”顿时我的心里热乎乎的,我马上意识到将这则短信转发给父母亲,可惜他们已老眼昏花,不知能否清楚地体会出其中的浪漫情怀,嘿,别找麻烦了,还是多给点实实在在的感受吧。
2008年10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