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在说写中体会神话语言神奇
神话故事的语言往往很有魅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找到语言训练点,发现叙述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特色,再通过写,学习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如《盘古开天地》中“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段文字想象丰富,优美,又很有特点,写出了盘古的为了人类牺牲精神。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语言规律,再让学生想象仿照“他的( ),变成了怎样的( )。”训练语言表达。
又如,《女娲补天》这一课中,写到女娃为了找青石而四处奔波,抓住“四处”可以设计这样的说话训练:
女娲来到( ),她( ),没有找到纯青石。
女娲来到( ),她( ),没有找到纯青石。
女娲来到( ),她( ),没有找到纯青石。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纯青石。
学生在小组里练说,再在全班交流,体会女娲的奉献精神。
3 利用情节绳复述神话故事的神奇
神话故事一般都很长,教学中也经常要求学生复述内容。为了让学生有条理的复述,我经常在边学课文边和学生勾勒出情节绳。如《文成公主进藏》一课,情节绳如下:
使者求婚~~~出题考察~~~树枝搭桥~~~羊毛铺路~~~乌鸦使坏,天鹅报喜~~~背山开路~~~
学生看着这样的情节绳会很具体的复述故事,积累语言,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4 出示神话原古文感悟古人描写的神奇
我们现在学习的神话故事都是经过编者改编古文而来的,在课堂上出示小古文,让学生依着课文的意思,自主理解古文,有滋有味,有感情的读,感悟古人的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加了课堂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