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首次谈到高度与角度的话题,不免显得会让人感觉唐突或生硬。谁人不知道高度,又有谁不明白角度?说什么高站位,讲什么换视角,从培训、扶贫到人际关系处理等拉里拉杂自说自话了一大堆,搞得好像自己已是十项全能的人物,八面玲珑的先生,在那里空发议论。
其实,自己无论为人还是处事都差的很远,我有这个自知。若昨日所谈高度与角度之话题真的触犯了诸位的自尊或让您有了些许不悦,实在是无心之过,敬请包涵,我也正在反思调整和积极改正中。不过这种情况也恰恰说明了我们彼此的理解角度不同,站位也不同。理解包容,求同存异,不正是我们努力追求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吗?
今天再谈这个话题,是因为我发现高度并不是任谁都能随随便便提上去的,角度也不是哪位可以轻而易举就能转换的。人们知识背景的差异,人生阅历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多样,认知观念的稳固,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决定着我们站位的高度和观察处理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都想占据高位,以便可以登高望远,过的顺风顺水,也都希望他人与自己看法相似相同,能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同。这是人之常情,人力可不阻止的。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处低位的人有高认知,怎样使别人理解我们真实的内心,进而实现自己所要达成的目标。我认为要实现这个愿望,太难了!要让根本不同一水平线上,或者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接受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像自己被别人要求做自己不理解不愿接受的事情一样艰难。然而,难,并不代表就一定没有办法解决。从我个人的认知看,最起码解决的原则和思路还是有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心态方面,持平常心,原原本本接纳对方,不漏丝毫,如此才能耐住性子,俯下身子,和对方沟通,与对方交流,掌握一手材料,为提出对策奠定基础;二是技巧方面,循序渐进,从对方最直观的认知和感受出发,遵循规律,用精心设计的方法,去影响以达到认同、接受,及最终的支持;三是行动方面,真做实干,用成果吸引,让事迹感染,切实发挥榜样正面、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四是效果方面,强化跟进,巩固成果,扩大影响,让对方在持续的关爱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增强自身的获得感、满足感,从而愿与我门并肩同行。
世界上没有容易的事情,容易的事情也从来轮不到我们头上。有时候我们走的快了,拔的高了,便会有相反的声音,诋毁的论调,我们可能会尴尬,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所站的高度是他们一时间根本无法理解更难以超越,不是我们太高,而是这些人太低,格局差的太远,故不可妄自菲薄,刻意降低;有时候,我们顺应趋势转变的快了些,换了角度,调整了方向,更加灵活更加具体更加有效的化解了面临的一个个矛盾,却缺遭人妒忌,受人冷遇,但我们不担心,因为我们的角度太新以至于有些人难以置信根本不可思议,我们的新变化带来的新成果,让他们不敢小觑,不是我们变得快,而是有些人太固执,太守旧,故不可乱了方寸,刻意迎合。
我们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什么,学会遵循内心召唤,做从未来看正确的事情,时时多想一层,事事多走一步,高处着眼,低处动手,多角度思维,坚持做就是了!相信只要方向精准,路径畅通,技巧得法,行动了人人都会有好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