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羞耻感”退场:我们该如何重建孩子的内在动力

当“羞耻感”退场:我们该如何重建孩子的内在动力

作者: 雲朵 | 来源:发表于2025-10-29 21:30 被阅读0次

办公室的老教师总爱提起从前的考场:红榜一贴,名次清晰地悬在教学楼前,考得好的学生被家长攥着胳膊指点,落后的孩子攥着衣角低头走过,下次月考准能看见他课桌上多一盏台灯。那时的“羞耻感”像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每一个想松懈的孩子,也催生出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可如今的教室里,分数成了“秘密”,排名变成“隐私”。老师发试卷要避开学生的视线,家长问起孩子成绩,得到的常是“都差不多”的模糊答案。我们以为这样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却渐渐发现,当“考差了”不再有直面的压力,“考好了”也少了应有的成就感。有些孩子拿着得分十位上是“1”的试卷,笑话得分是个位数的孩子,而那些得分是个位数的孩子依旧笑得轻松;班级里学得好的孩子可能要好一些,因为他们在心底里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让她有压力,因为距离目标的差距也让她有羞耻感,所以考试之后努力的孩子只是少数。更多的孩子面对作业中的错题,摆摆手说“下次再改”——不是他们天性懒惰,而是曾经能点燃斗志的“羞耻感”,正在过度保护中慢慢消解。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没有“羞耻心”,其实是我们混淆了“羞耻”的本质。真正有价值的羞耻感,从不是当众的羞辱,而是对“不够好”的清醒认知,是对自我期待的叩问。就像从前的孩子,红榜上的名次不是为了让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而是让他清楚“我和目标还差多少”;作业本上的红叉不是为了打击自信,而是让他明白“这个知识点我还没掌握”;甚至老师当众的批评也不是羞辱,更多的时候是恨铁不成钢的期待,那是有所待的期待。这种羞耻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要求,是驱动人向前的内在燃料。

而现在的问题,从来不是孩子失去了感受羞耻的能力,而是我们用“保护”剥夺了他们面对真实的机会。当分数被隐藏,当差距被模糊,孩子失去的不只是对成绩的判断,更是对“努力”与“收获”的直观认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感受不到“落后”的压力,自然也生不出“追赶”的动力。所谓“得过且过”,不过是在模糊的评价体系里,找不到自我锚点的迷茫。

真正的教育,从不是剔除所有“不舒服”的感受,而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不舒服”。比起消除羞耻感,更重要的是帮孩子把“羞耻”转化为“不甘”,把对他人眼光的在意,变成对自我成长的要求。

毕竟,人生终要面对无数次“排名”:职场的竞争、生活的挑战、自我的突破。孩子需要的不是永远活在没有压力的“保护罩”里,而是拥有在看清差距后,依然愿意抬起头、向前走的勇气,并且在这之间磨砺出的百折不挠的抗压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羞耻感”退场:我们该如何重建孩子的内在动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jvx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