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我才真正意识到具备问题意识、会提问题多么的重要。而“问答机制”是老师在去年就已经提出的,当时我还和很多战友一起讨论过。即便如此,我也并没有领会透彻,它就像一个理论一样被我讨论过来讨论过去,提问题、进行问答本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会的事,可重视起来后越讨论越不知道怎么做了,直到我的论文接近尾声了,我才再一次对这个主题有了新的领会。这也许就是不断重复对一个主题认识的过程,螺旋上升,一次次出现新的体会。
这次体会的关键主要是我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核聚老师在《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中说到好问题有三个依据:一是能找到答案的,二是一旦找到答案就能扭转局面的,三是别人不曾提出来或者不曾给出好答案的问题,这样的一旦解决就意味着创造了,这点是极高的要求。
回到论文写作上,我逐渐认识到“问题意识”必须贯穿于论文写作的始终,有的导师在开题时也会提到要带着问题去写作,直到昨天我才明白学生和老师的信息不对称在于“什么是问题”上。就像秋果老师说的:“问题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Problem),而不是需要被回答的问题(question),因为只有problem没有现成的答案,才需要你研究,论文写作是一个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训练研究能力”。
原来问题有Problem和question之分!
再思考论文写作,我才明白研究生博士生真正的训练就是在于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从论文选题开始着手于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这本是一个伴随着大量阅读和思考积累,然后水到渠成确定研究方向的过程,但现实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前期根本没有下那么大的功夫去寻找发现问题,也没有什么问题意识,直到快要开题了开始焦急的确定研究方向,有的同学甚至畏难到想让老师直接给个题目来写,直接放弃寻找问题,现在想想而这实际上是放弃了一种思维的训练和洞察力的养成,也许没有这些思维我们依然可以毕业混个学历,但读研本该训练出的思维深度就已经放弃了。
我也曾以为为了毕业只是完成一篇论文,其实背后是思维的训练,这种思维的缘起是“问题意识”,没有养成这种意识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认识世界的武器,而不只是一篇论文…
此时我想起了核聚老师和我说的一段话:“关于论文,我能分享的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就是:真的研究,那么论文就不是难事。正如,真的学习,那么学习就不是什么难事。如果还能怀着对许多人负责为许多人创造价值的信念真的研究,那么论文就更不是难事了。”
再读这段文字,我有些想哭,长叹一口气重新审视我正在做的事情…
回到日常生活,我们面临着无数的问题和疑问,核聚老师不是救世主,无法直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是老师一直在教我们如何思考问题,怎么解决问题。
问答的作用在哪里?帮助我们寻找到真正的问题。我们有很多的疑难困惑,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情绪不好怎么办?且在生活中不断出现,我们能做的第一步是先审视我们提出的这是不是一个问题,是疑问困扰?是情绪?还是一个真问题?有些你会发现自己提出的根本不是问题,只是一个陈述。
这里我列举一下秋果老师在论文写作中的话:“我的工作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问学生:你的问题是什么?用“的”字法帮他不断的精确他的问题,缩小研究范围。例如,某同学研究外国民商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我说好,你要研究外国民商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的什么?他就会回去思考,然后告诉我,他要研究外国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领域中的海牙《外国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公约》。然后我会继续问他,你要研究这个公约的什么?他就会再回去思考,然后告诉我,他要研究该公约的间接管辖权问题。然后我会继续问他,你要研究海牙这个公约中间接管辖权问题的什么?他会再继续思考,直至找到类似间接管辖权对中国涉外案件审理带来的挑战与应对。这算是有了一个问题点,而在此之前都是事实”。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是一个这样的研究过程呢?我们面对一个宏大的无法着手的问题是不是也需要不断的缩小,直到问答到自己能把握住的口上,从点滴入手突破然后再用核心算法去复制呢?
核聚老师曾说考霸训练营都是按照培养具有深度研究能力、深度思维能力的顶级人才去设置培养的,怎么培养?我们的研究能力怎么培养?我们的深度思维能力怎么培养?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问答机制”“战友机制”以及考霸课程的内容。
我们是不是更像在“生活的大学”里读研读博呢?
问题意识如此重要,问答如此重要,到底该怎么问答?
以下是我收集的核聚老师之前提出的问答步骤:(括号内是我个人的补充)
第一,正视自己的疑问。 (第一步就被情绪困住了,是不能正视的)
即便对于一个项目一件事情的一个小环节,仍然有一大堆疑问。正视这些疑问。
(首先出现问题就是复杂的,我们要认清楚这个真相,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如果没有疑问才是不正常的,思考时尽量从人的角度,摆脱我)
第二,把疑问变成问题。
筛选问题改造问题缩小问题精炼问题,直到能找到确切确定百分之百确定的回答,即能把握住。
(把疑惑变成一个个问题,有些问题很难回答,回答不了的先放一边,从不确定中抓确定性,如果我们总问不确定性的问题找不到答案就觉得思考没有意义了,习得性无助,行动上开始任性了,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不确定性;我们要回答自己可以给出答案的,要给出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答案,寻找100%可以回答的,我目前能百分之百把握住什么?例如计算机只有0和1。)
*第三,把问题排列组合。
把一系列把握住的小问答排列组合(且把它构成层层递进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使人恍然大悟),然后回答更大的问题,成就感在这里已经明显了;(在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多米诺骨牌)
第四,梳理产生成果
第五,讨论与发布成果,分享成果,让成果经受检验再升级。
在讨论中要注意,第一,给对方明确的问题,有助于激活对方的思维,提问就是给予;第二,不但提出了明确的问题,还要给予对方帮助自己的机会。或者通过恰当表达,让对方愿意进行讨论交流。只要进入这个轨道,掌握住简单的几个要点,表达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人生的秘诀是把握住自己能把握住的点滴,问答是把握住自己能把握住的点滴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