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故事开始的时候,我们原以为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借助天府之国的天时地利以及诸葛亮的超人智慧,会很快打败曹操,统一中原,实现开创王朝的伟大理想。但实际上,无论是在故事中,还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伐魏都没有成功。故事中是六出祁山,真实历史有一说是两次而已,也有五次的说法,总之是比较难。也有资料显示,当时蜀吴两个夹击曹魏,给曹魏带来极大的压力,当时的曹丕刚刚登基没多久,还准备迁都,离开诸葛亮虎视眈眈的高风险的地方,只是后来被司马懿给劝阻了。
无论那种说法,三国之中,魏和蜀还是有强烈的统一驱动力和理想的。因为蜀的旗帜是恢复汉朝国祚,魏还扛着汉朝的旗帜,要重新统一天下。只有吴可以没有理想,低调的生活在江东平和之地。
如果我们按照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作为真实的历史,面对历史,不禁要问一句,难道真的就是因为诸葛亮时运不济,每次出征都出现意外而失败?或者是因为诸葛亮遇到死敌司马懿,在智力无法明显超越的情况下,导致伐魏失败。如果历史这么简单、战争这么简单、国家这么简单、争天下这么简单,人类社会可能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既然不可能这么简单,按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没有从魏国手中夺得一点点的便宜或土地?
首先,经常看我的文章的人都清楚,我的思想中,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时代背景和大势下的结果。任何的战争,本质上都是资源的竞争。而不是简单的什么人才、智力、兵法、士气这些原因。所以,我们先分析蜀国的资源。
我们先看一些数据,根据梁方仲先生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28万户,94万人;同年魏国有52万户,440万人。吴国在280年幼52万户,230万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国家和战争最重要的资源——人口的差距。魏国是蜀国的5倍,是东吴的两倍。历史上魏国就是先灭蜀,后灭吴国,因为吴始终比蜀强大,弱的肯定要先吃掉。全国人口才90多万,你能组织多少军队?10万都已经到顶了吧,还要庞大的后群部队呢?所以,估计作战部队和后群人员,加起来10万差不多。十个人有一个去打仗,想象一下是什么景象,够恐怖的啊?这种战争潜力的挖掘,简直比秦国还厉害。
另一方面,曹魏不断占据着中国的主要人口,而且他的地盘是中原大地、山东、山西、华北等丰饶的大平原。这些地方无论是农业的发达程度、商业发达程度、交通运输能力程度、技术水平、骑兵等等战争的资源,都要比边陲区域的汉中成都这些地方要好很多。所以,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蜀国根本都不是曹魏的对手。更加不要说弱者攻,强者守了,这更加加大的强弱力量的对比。就像二战时期,日本和美国开战,就算你的指挥人员个个都是诸葛亮、军队全部的赵云张飞,还是无法和美国竞争。就算前期美国打不赢,但时间越长,它就越有胜算。它根本上可以从资源上碾压你。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都将失效。
第二,我们接下来看看大势,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还是后来的晋朝、南北朝时期。都是世家大族,也是豪族掌握社会及资源的时代。任何一个统治者,都要和豪族一起统治天下,而不是皇族一家统治天下。这种社会结构直到宋朝科举制度发展到高峰期后,才被改变,世家大族才消失在历史中。三国所有的名人,大部分都出自大家族,包括诸葛亮、司马懿、荀彧、周瑜、黄盖等。
如诸葛亮家族就是当时的名门世家,他们这一代最杰出的是三兄弟,分别是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人虽同出一氏,却分投三国,被称为三国“龙虎狗”。其中诸葛亮为蜀汉丞相,是龙;诸葛瑾报效东吴,为东吴大将军,是虎;诸葛诞拜曹魏大将军,是狗。其中称诸葛诞为狗并非讽刺,狗意指“功狗”,为有功的战将。这个家族在当时也赫赫有名,其中诸葛诞的后代还和曹家联姻,可以说后来晋朝皇室是有诸葛家的血统的。而且各大家族都是相互联姻,相互组团巩固地位的。
还有曹操集团的两大家族,荀氏家族和司马家族,可以说是当时的排第一第二的顶级家族。曹操非大家族出身,也要依仗这些大家族才能成功。荀彧家族人才辈出,包括荀攸等名人都是他们家的,荀彧是荀子的第十三代孙,家族庞大,影响力非凡。司马家就更加不用说了,单司马懿父子几人,就是三国的顶级人物。“司马”在周朝时是天子重臣,最高官职三司之一,以这个最古老的官职为姓的人,可见家族显赫。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三国时期,家族势力是最基本的、最庞大的政治势力。四川境内是由张家、刘家和其他世家大族一起管理统治的,这些家族的势力,是统治者最大的制衡力量。甚至可以说,没有大家族的支持,统治者是不可能长久的。我们都知道,刘备和诸葛亮都不是川人。那时的蜀国,汉中是张鲁家经营了几百年的地方,也就是道教张天师的家族。而成都是汉室宗亲刘璋家的地盘,他们是原来的统治者,身份也不比刘备差。
而且,刘备取得四川之前,本地的大族是分成两派的,一派主张投靠曹魏,一派认为可以投降刘备。所以,四川的大家族内部之间是分裂的,而不是全部人一条心支持刘备这个外来户的。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曹魏进攻四川的时候,能轻松拿下,最后甚至是刘禅直接投降?这也是因为本地势力都赞成投降。对于本地势力来说,投降是最好的选择,可以不用打仗、不用牺牲、不用消耗资源、不用破坏家园。反正谁在主政四川,都要依靠他们的本地势力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所以他们很随意的就可以选择投降。
同时,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要不断北伐的大形势背景。因为刘备、诸葛亮是打着恢复汉室的高姿态和伟大理想进入四川,整合四川资源的。所以,当你刘备在四川建立政权后,比肯定要有动作啊,不能呆在家里不动,任由曹魏称王称霸,任由汉室皇帝受曹魏羞辱啊。因此,诸葛亮只能不断出征,不断的发动战争,以转移内部的矛盾,以维护蜀国统治者的政治理想和统治合法性。
历史上,诸葛亮出征时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战争的输赢,最重要的不要造成大的损失。而且要重点防范本地势力在军队出征后在内部捣乱,给前方添乱子,或者直接勾结曹魏。所以诸葛亮在北伐时,从不冒险打仗,一有什么问题立刻班师回朝,简直完全不是诸葛亮的风格。根本的原因是,诸葛亮只需要定期的带军队出去走一圈,然后回来就达到效果了。政治目的达到了,而且也防止了内部发生问题。
第三,因为蜀国人口少、而且很多本地的大家族根本不愿意支持刘备政权。特别是刘备称帝,曹丕篡位后,蜀国已经失去了政治大义、失去了政治的正当性。因为你刘备已经不是为了恢复汉室,而是自己当了皇帝。所以,这个时候实力差距已经更加明显,可以说是人人思魏,人才都不愿意投奔蜀国。到最后无论是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继承人。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蜀国本身人口就少,在基数小的情况,自然很难找到像样的人才支持时局的发展。所以,人才都在曹魏那边,从而掌握了大量的资源。
第四,四川的地理位置限制了蜀国的前途和发展。直到后来的唐朝、甚至一直到近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交通一直都是四川的死穴。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安蜀未安,就充分的说明了蜀地的封闭性。
从三国一直到现代,就没有出现过以四川为基地,可以统一全国的,大部分都是利用北方的资源和人口、文化优势,从北向南统一全国的。诸葛亮从隆重对策定下的,是以四川为基地,依托荆州的窗口位置,则汉室可兴。其实就是一个大饼,一个画给天下人看的大饼。他的真正目的还是三分天下,通过蜀地的封闭生存。更加不用说后来荆州也没了,就更加没有希望了,根本就出不来。
所以,蜀国天然就没有地理优势,只要陈仓一被堵死,基本就等于捆住了蜀国的手脚。当年刘邦,就是因为偷袭陈仓成功,首先将三秦大地的优质资源控制住,最后才借助整个北方的资源统一全国的。诸葛亮想重复一次,已经是没有机会了。所以,他无论是六出祁山还是二出祁山,都是绕到更远更北的点去试探。但距离更远,也表示蜀国的力量变得更弱,所以诸葛亮根本就没有统一的心思,每次带兵出去都是政治需要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
智力、兵法、经验,就算再高超、天才一般的人物,在大势面前,也无力逆天。个人的天赋,改变一两次战役、一两次的局部局势是有可能的。但如果说个人能力可以改变历史,创造历史,那也是有点夸大,只有小说的情节的才会出现。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战争打的是国力、打的是资源,古人诚不欺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