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糖

自古以来,家书是表达对亲人朋友关心牵挂的一种绝佳方式。
有不少名家的书信被结集出版,成为传世佳作。这其中以给亲友孩子指引、关爱的佳作更引人关注,比如人人乐道的《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的一生跌宕起伏,他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即倒。除了名气大之外,还有吸引人的一点是,他用亲身实践证明,纵非天资过人,也可通过立志、勤勉、务实、自律,来达到脱颖而出有一番作为之目的。
更可贵的是,他除了对自己要求严格,非常重视对家族子弟的培养教育,常把自己的经历感悟记下来,规劝后辈。其良苦用心在《曾国藩家书》中可窥一斑。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到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钞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摘自《曾国藩家书》)
这是他的劝学篇,还有立志、明理、养生等主题的篇章。
可以看出他一生都在学习、反思、修正的路上,向他的“成圣”目标追寻。他的家书影响了后世子孙,家族中出了很多响当当的人物。

真可谓,家书一封抵万金!
现在的社会,通讯比古时先进太多,便捷太多,天涯也能近在咫尺。视频通话更是分分钟促成面对面的会谈,家书仿佛成了过去式。
可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让人们的流动更频繁,产生了新的离别。有人曾说:“孩子,我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是的,为了生存,我们日渐忙碌,离别也成了无奈之举。
怎么弥补分离带来的,情感上的鸿沟和陪伴的缺失呢?
此时再去读《曾国藩的家书》,或许有不同的感受。静下心来写一封书信,不也是一种温暖的陪伴吗?
坦露自己生活之艰难,人生之挫折,成功之喜悦,以及面对失败时的沮丧和重新开始的勇气。让孩子或家人透过你的家书,看到未见的世界是什么样。为你的进步欣喜开怀,对你的不易有更多了解。是否会缓解分离带来的焦虑和疼痛,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呢?
你对生活毫不妥协的勇气,也可以在孩子心中埋下坚强的种子,在他们的人生遭遇困境,而你未能亲身陪伴时送上有力的支撑。
可能还有一种情况,父母与孩子的世界渐行渐远,在忙碌中变成两个孤岛,在各自的天地沉默。而家书会成为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有可能只是用心写的一段话,就能让大家的爱被彼此看见。
在今天,家书的形式更多样,多半不再泛着墨香。但不管怎么忙碌疲惫,也可以像曾文正公那样,用自己一日日坚守,换后辈一日日成长。
孩子长大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不要以忙碌为理由,挤出时间写一封家书,时时诉说你的关心和在意。
要知道,期盼“空中谁寄锦书来”的那个人,可能是小时候懵懵懂懂的孩童,也可能是现如今日渐老去的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