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福寺位于温泉镇资福村,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寺中有塔,后世多次创废。2012年3月,在资福寺塔基遗址中发现地宫,出土了骨、牙舍利等一批珍贵文物,有北宋铜钱2600余枚、石函一口。石函正方形,质地为当地粗砂石,由函身和函盖两部分构成,子母口嵌合。
石函内数千枚北宋铜钱填埋着金棺一只,银棺一双。石函外北侧摆放銮金铜佛像两身(一身仅存像座)。西侧置铁佛像七身。东北侧摆放净瓶一把,瓷盒一只,还有残碑半块、铜佛像座一个和水晶、银质、瓷质、陶质,残片若干。
此塔约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前后,系为供养舍利所建。塔于文革期间(1967年)被炸毁。塔原为石质四方形,七层,高约二十余米。
地宫塔基用当地规整粗砂石堆砌,下大上小,逐渐收分。平面四方形,每边长2.8米,错峰鲁压平砌,基座直接坐落在坚硬麻固沙基础上。
资福寺及塔现况:资福寺于近年异址重建,迁址于原寺北边约三百米处。石塔已不存,发现地宫并发掘文物后,现仅存塔基。发掘出的文物,一方面具有文物价值,也表明了资福寺的悠久历史。塔基(地宫)现建有简亭保护。
资福寺原址(塔基处),及新建资福寺
复建资福寺,按说当在原址,即石塔位置,并有机会复建石塔。譬如说,惠州市大云寺虽不存,但作为古寺,并是苏东坡游迹,仍对原址予以维护。那么,资福寺为什么迁移他地呢?主要原因,大概缘于新岳中的迁建,新岳中建在原资福寺的对面,仅隔约五十米。校园与寺庙如此挨近,或有冲突不妥,因此才迁他址。然而,当初新岳中选址为什么不离原资福寺远一点呢?还是没有考虑资福寺?当然,寺庙为校园让路,是情理之中。如果当初选址权衡一下,我想会有一个两全之策的吧。
今又记资福寺,主要意在展示一下资福寺地宫出土的文物(文物图片来自县博物馆)。
资福寺(原)塔基、地宫,地宫出土文物:石函、青白釉莲瓣模印花卉纹盖盒、张九进等造盛佛牙佛骨舍利银函、葬舍利金函、舍利函僧净修置银函、越窖青釉净瓶。末图(征集于店前):青白釉人物建筑瓷枕,称为博物馆镇馆之宝(2025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