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 唐 孟郊
外婆,一个美好温馨的称呼,曾经对年幼无知的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模糊。
小时候,妈常说,我们去外婆家吧。可是到了那里,我似乎从来没见过外婆,我不知道外婆长什么样,没听过外婆的声音,更没吃过外婆煮的饭,只知道和许多表兄弟姐妹一起玩,很开心。
懂事后,才陆陆续续从妈的口中得知一二。
外婆,16岁结婚,养育了10个孩子,6男4女,大儿子早年夭折。养活这是一大家子人谈何容易呀!可是外婆家温饱不愁,过得红红火火的。
早年,村子里家家户户以生产手工面线为生计。空敞的场地上,两根桩子搭着一条竹竿,竹竿上挂着密密麻麻的白花花面线,随处可见。等面线晾干了,装在大筐里,用扁担挑着到附近的村子里吆喝着卖钱。时常是木讷的外公在家制作,活络的外婆四处招揽生意。不论严寒还是酷暑,风里来雨里去,从未间断。一来二去,外婆认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悟出了不少做生意的门道。
记得八十年代,卖布是违法的,被查到了,所有的布都要被没收的。外婆总要事先走了好几小时的山路,事先联系好买家,谈好布的样式、颜色、价钱,再联系商家备好货,然后全家齐动员,三更半夜,舅啊,姨啊,骑着自行车把一大捆一大捆上百斤重的布摸黑从村里悄悄地载到城里去卖。赚了钱,每个人给些辛苦费,大家也是干劲十足的,毕竟能挣点零花钱是稀罕的。因此,卖布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外婆也赚了不少钱。而当时,大部分人还以种地为生呢,外婆做生意不能不说是当年的一大创举,解决了整个家庭的生计问题,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外婆家建了房子,舅结婚,姨结婚,外婆功不可没。在那个盛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年代,外婆可谓是打破循规蹈矩的世俗观念,显示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本色。
直到小舅结了婚,外婆也快70了,这才呆在家颐养天年。
这些早年往事,对于年纪尚小,懵懵懂懂的我来说是陌生的,只知道外婆会挣钱,很了不起。尽管接触不多,但她的背影是那么的高大,如山一般伟岸。现在想来,一个目不识丁的女人,出门在外,怎少得了到处碰壁呢?但她大事小事自己扛,其中的奔波劳累、辛酸苦痛是不言而喻的。
对外婆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是我生孩子的时候。那时,爸觉得我碰上大事,总不顺,便建议我到县城医院,刚好大弟在那里实习,也方便点。可这样离家太远了,爸妈忙着做生意,弟和妹尚在读书,婆婆从未出远门,谁都照顾不了我。这时,外婆二话不说,来了。
生女儿时,整整折腾一个晚上。年轻的我哪懂得些什么!只知道自己的辛苦,哪里想得到当时73岁的外婆,那一个晚上整夜不能寐,她老人家是如何的煎熬与疲惫!只清楚地记得女儿出生那一刻,外婆明显地松了一口气,绽放的笑容里溢满欣喜,连声说道:聪明健康就好!聪明健康就好!
住院十天,外婆衣不解带,忙进忙出,昼夜不分,一会儿大人不适,一会儿小孩哭闹,但她从未露出倦容,从未不说声累,整天乐呵呵的。年轻的我哪里知道,她不是不累,只是不想说出来增加我的负担罢了。
女儿上幼儿园之前,也是外婆带大的!外婆煮饭、带孩子两不误,还给女儿织了一件又一件漂亮的毛衣,我不知道她当时是怎么挺过来的!听同事聊天,才知道带孩子是那么的辛苦。几个大人带一个小孩,还搞得一家人手忙脚乱、力不从心。可外婆总乐呵呵地说,女儿挺乖的,吃就吃,睡就睡,挺好带的。
哪里好带?女儿长牙时,咬得外婆的手臂青一块,紫一块,难道她不疼吗?五层的楼梯,70多岁的老人家抱上抱下,一天得爬多少趟,难道不累吗?晚上,女儿睡睡醒醒,哭哭闹闹,她能睡得好吗?周末赶回家,周一又赶回来,折折腾腾地坐车,能不辛苦吗?可外婆如此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似乎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
有了外婆的帮忙,我不知省了多少心,省了多少事?吃饭了就上班,下班了有饭吃;中午睡个午觉,晚上一觉到天亮,安安心心上班,安安心心工作,完全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完全不知辛苦劳累是啥模样。
女儿上了幼儿园,外婆也回了家。可是三年不到,外婆因中风永远地离开了。那一年,外婆80岁。
20多年过去了,多少往事恍如昨天。外婆一生劳劳碌碌,却在本该休养生息的时候,生生被我拖累了。每每思虑及此,我怎能不寝食难安呢?
每回办公室的同事满脸愁容地谈起“自家的孩子吃一顿饭要喂个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早上要迟到了,怎么叫也叫不起来”时,我好想骄傲地告诉她们:我女儿不会这样的!吃个饭最多十五、二十分钟,早上连叫也不用叫,都是自己爬起来的。可是,一提起这些,我禁不住泪水涟涟,只好把话默默咽回肚子里。我好想告诉外婆:这些都是您的功劳呀!都是您教育有方呀!
蓝蓝的天空,云儿悠悠远去,听不见了,再也听不见了!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外婆的恩情,我无以回报,只能把绵绵的思念化成伤心的泪水,只能写下此文,告慰她的在天之灵:外婆,托您的吉言,您的外甥孙女又聪明又健康!如果有来生,我当您的外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