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or两性关系
(语音整理)
提问者:你的文章总是演示了一些更广阔的观察角度,超越了常识的角度,这与心灵成长好像没什么直接的关系?
后山:所有的观察角度都是个受限的角度,无论这个角度多么广阔都是限制。相对的心灵成长与心灵的开阔程度成正相关,扩展观察广度与深度就是心灵成长;绝对的心灵成长是360º的全方位,或者说扔掉角度,超越一切限制,这就是修行的目的——成道。
提问者:心灵的成长与成道是什么关系?
后山: 绝对层面上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道是你本来的状态,你就是这个本身,为了把显化游戏演绎体验得更生动逼真,我们窄化了感知窗口,有意隐藏了谜底,游戏得以顺畅地持续进行。犹如你自己给自己玩猜迷,你上衣有左右两个口袋,你有一枚硬币,如果你记得你把它放在哪边口袋而进行猜迷游戏这有意思吗?游戏进行得下去吗?当然无论你怎么玩,这枚硬币都是你的,前提是你不能错误的认为左面还是右面的口袋是你,这个被局限的视角将会无限延续这个游戏,喜怒哀乐、得失利弊有力锁住设定的虚假角色。扩大观察视角,失去焦点,意识到自己就是全部,包括左右的口袋,这个游戏就失去意义,无论硬币在哪里都没关系,都是你的。貌似扩大视角有利于解脱证道,实际即便你正迷失在游戏里,你也是解脱的,你也是道本身,你无法不是道,更无法通过一种方法努力成为道,在绝对意义上说,成道是荒谬的。如果你在迷失中认为自己是一个口袋,那么扩大心量和视野就是成道的必然之路,是个正比例的关系,直至心的彻底敞开。
提问者:什么是关系?
后山:关系与对象是同时分裂开来的一体两面,是一种迷失,一种幻觉。先说常识中的这两件事吧!对象是认知的个体,我们觉得有一个绝对独立的个体对象,一个红苹果放在茶几的玻璃果盘里,它与果盘有明确严格的边界,苹果就是苹果绝不可能是玻璃果盘,这就是我们的常识,你不如此认为你将被当作神经病或愚痴者。问题来了,若这颗苹果如常识认为的那样是有严格边界的,则就是独立存在的,不需要外缘支持的,也不受外缘改变的,或者说它与其他任何对象的相关度为零,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苹果你无法拿动它,更无法用牙齿咬碎它,用肠胃消化它,即便可也这样,但到了马桶里也是这颗完整的红苹果,更何况物理空间也发生了变化,马桶毕竟不是果盘。看看上面按照常规逻辑的推演,搞出了众多违背常识的结论,毕竟我们可以吃苹果,并且滋养身体,问题在哪里?如果苹果可以吃,可以消化,则苹果自然与外界发生了关系,这里的苹果就不是铁板一块独立存的对象,对象的定义与关系的定义就是一对矛盾,绝对的对象没有关系,绝对的关系没有对象,我们感觉中的对象并不是绝对独立对象,这个是打了折扣的一种妥协,我们马马虎虎认了一团模模糊糊的玩意儿为一个严格的对象,我们以为严格,实际并不是这样,实际上你根本定义不出来一个独立对象同时又可以与外界发生关系。就像你把稀饭认作是干饭,又用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漏勺去舀你认为的“干饭”,当然你每次吃到嘴巴里去的当然就是你认为的干饭,漏掉的汤水就是关系,关系是你认知精度不足,遗失的逻辑碎片。当你认清了关系,你就认清了你所谓的对象,它不是干饭,它就是稀饭,这个比喻有点冒险,只是引导你看清“对象”与“关系”的来由纯粹就是误解,不要进一步延伸这个比喻否则它就要失效。绝对意义上没有对象也无关系,只有亘古不变、无有裂纹的那个唯一存在。
提问者: 那么恋爱关系或者两性关系如何理解?
后山:与前面说的无有不同,只是代入的变量是人。我们错误地认定了“我”这个对象,可这个貌似真实独立的“我”之对象却渗漏了一些要素在外边,“彼”对象是“我”对象完整感的必要条件,否则就是无法忍受的缺失感,我们用对象间的关系巧妙地编织出了组织(恋人or夫妻)用以恢复确保“我”之对象的完整感。实际你就是完整本身,我们对关系的依赖和渴望是显现游戏中对圆满状态的补偿替代,我们貌似把彻底永恒的圆满弄丢了,对完整感的渴望与执求也是显现游戏中对绝对圆满的代偿,可是一直都未能真的代偿成功,我们只有将就如此过活。当然也不必排斥这种显现,这些没什么不好不对,诸多圣人也有家室儿女,只是圣人本身就是圆满,他不必需要任何,也不必反对任何,随缘自在,自在随缘,而你却有诸多必须怎么样才行。
提问者:闻思修行在干什么?
后山:可以收集齐全遗失的认知碎片,勘破逻辑,彻底超越逻辑,体悟到一体,活在圆满里,活成圆融无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