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在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听到储冬生老师的《圆的认识》,储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由课前的拘谨到思维逐渐活跃,再到时时产生智慧的碰撞,这系列的变化让我看到了储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形成性评价助力学习真正发生。
片段一:
师:你们都认识圆么?
生:认识。
师:真的认识么?
生:不认识。
师:为什么一会儿认识,一会儿不认识?
生:认识是知道见过圆,不认识是为了配合老师,要不然老师怎么讲课呢?
师:同学们,最真实的就是最好的,你们总认为最正确的是最好,不用这样哦。到底认识不认识圆呢?
这里,储老师从谈话中了解学生学了什么和学得怎么样,储老师及时改进提问和对话技术,告诉学生:正确的就是好的,最真实的就是最好,为整节课打下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的基础,让学生做最真实的自己。“不会是正常的,有问题或者不明白都可以提出来;——学生的是课堂学习的核心决定者。
接着储老师说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对圆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板书:圆的认识。
片段二:
师:圆,一中同长也。你怎样理解?
生:不知道。
师:我们一点点来。一中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中点
生:可能是圆的中心点
师:我们把一中这个点叫做圆心。同长什么意思?
生:从一个圆到另一个圆。并在黑板前画出(画的实际上是圆的直径)。
师:原来你说的是这条线段。这是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并且经过圆心的线段。这条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同学们真实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储老师根据学生对墨子之语“圆,一中同长也”这样有文言文措辞的模糊理解,加以直观图形圆的板书,让学生学习清楚圆的基本概念。在这个教学环节,储老师使用课堂讨论来判断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程度,纠正误解,促进学生学习。储老师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根据信息采取行动的主体。在学习的进程中,教会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理解圆的基本概念。从实也使储老师也有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了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目标。
片段三:
师:请同学们在纸的上半部分画一个圆。要求:不管画的怎样,不能使用橡皮。
生画完后展示作品。
生1:图形没拍出来(圆规没用好)
生2:画了一半,上面没地方可画。
生3:图形不封闭。
生4:漂亮的圆
学生展示中,储老师调整策略,用好作业和差作业作为样板和示范,并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描述性反馈:
生1的是因为圆心的位置不对,并且半径过大,导致画不了。而学生根据老师这样就描述,就已明白圆的两个要素: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生3是画圆时,圆规旋转时不但圆心不能动,半径不能变,也一定要封闭起来。这样学生更加清楚正确的圆的画法,还明白了正确使用圆规的问题。
由以上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储老师设计聚焦性教学:继续画圆,这样能提供反馈的练习,会使学生知道如何缩小差距。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储老师及时的评价结果,不但便于学生采取行动,更重要的,学生有时间根据评价结果采取行动。没有行动,没有收获。所以有了片段四的教学。
片段四:
练习画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
在这里,储老师设计这个练习题除了巩固本节画圆,另一个功能就是查漏补缺,发现学生学到“哪里”,从而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储老师用好作业和差作业作为样板和示范,让学生自己对作品:画的大圆(画成半径为6厘米)和小圆对比,学生讨论发现半径和直径的不同,在不断的对比中掌握本节知识。——这里发展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技能。收集信息、解释信息和对信息采取行动的工作均有学生完成,这实际上发展了学生在生成作品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质量进行比对监控的能力。
片段五: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圆,一中同长也,能不能说成:一中同长,圆也。
生1:可以。因为都是一中同长。都是圆。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2:不可以。因为球也是一中同长,所以,不能这样说。比如:两条腿,人也。是不对的,因为两天腿的动物有很多的。
这个环节中,储老师让学生在追踪、反思、分享。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也指向了数学的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形成性评价的最终目标就是让老师和学生都清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使学习保持在前进、成功的轨迹上。
一节好课,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储老师不断地观察孩子的状态,鉴别优势,诊断劣势,发现学生有待提高的部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反馈和练习,不断地根据学生反馈的真实情况设计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励、唤醒、帮助学生,用形成性评价支持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的成就感,最终使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