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日更1000天计划的第两百六十八天
一
最近开始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越了解越觉得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便市面上有越来越多的所谓的育儿专家,在提供各种各样的建议,但是,你怎么知道这个建议适用在你家孩子身上呢?
吴伯凡老师曾经说过,这世界上的事分三类,第一类是不太复杂的,比如生产一台车;第二类是有点复杂的,比如造个火箭;第三类是超级复杂的事情,那就是养孩子。
最开始还觉得有点夸大其词,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这还真是一条摸不清规律的道路。
很多人分享的育儿经验,其实大部分都是以自家的孩子,或者身边亲戚朋友的孩子为例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偏好。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带有地域观念和自身阶层情况的现象,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
你怎么确认孩子的某些优秀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你怎么衡量孩子的成绩,就是你的教育理念或者方法促使的呢?如果按照某个育儿方法,一定会达成预期的结果吗?
答案是,什么都不确定,不知道,大概可能会是这样~~
二
市面上很多育儿指南,针对具体某个点,经常会说一些非常肯定的词句:
超过五岁,再做这个那个就晚啦;
如果你不这么做,就会有这样那样的坏影响;
你再这么纵容下去,搞不好要毁了孩子的一生;
~~
种种语句,让你觉得自己再不按照他说的做,简直就是在虐待儿童了~~
然而,现实中,那些严格按照“育儿专家”观点教孩子的,也会出现大量负面的育儿案例,近来经常看到很多孩子跳楼的新闻,很多家里条件都还不错,我估计那些父母大概率是看过各种育儿指南的,为什么结果却变成这样?
而那些比较成功的人物,也没听说他们的父母严格按照哪条教育理念、哪套育儿指南,这些人的父母也不是出身一样、背景相同、学历优秀、家境优渥,但为什么都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呢?
当看到这里,很多人的头脑里就会冒出一个念头:果然,对孩子还是不要管太多,让他自然发展,船到桥头自然直。
然而,前两周我刚在“未来春藤”听过Wendy博士的演讲,她强调的是,孩子的教育,要有全盘的规划和设计,对于这场演讲的内容,我也是完全感同身受,觉得说得太有道理了。
矛盾来了,究竟是“任其自由发展”好还是“规划”更好?
三
抱着这个疑问,我突然想起来在未来春藤的产品发布会上,最后一个抽奖环节,抽的是一本新上市的书,叫《园丁与木匠》。在如此重要的发布会,发的奖品肯定不会是泛泛之辈,于是我果断上网买了一本回来。在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后,我发觉它应该能解决我心中的疑惑。
这本书来头很大,作者名为Alison Gopnik(中文名: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非常的了解。她推翻了经典的理论“白板说”,是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
这本书的书名的寓意,就是反应了两种类型的家长,那些遵守育儿指南的父母,就好比一个木匠,你最终的工作,就是将你的孩子做成符合自己计划的产品,这类产品是有标准的,你可以通过查看最终的成品,来评估你所做的产品有多好;
而园丁型的父母呢,将养育小孩看做照顾一个花园,他们为各种植物创造一个受保护的空间,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虽然,最终花园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可能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在这里其实可以看到,无论是木匠还是园丁,其实都是有在规划的,不是让孩子野蛮生长的。
那么,规划究竟要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平衡,才更加适合孩子的成长呢?我会利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认真来解读《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希望通过输出倒逼输入,从而对这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课,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毕业,希望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