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子墨(原创)

我在图书馆看到《轻轻吹去心上的灰尘》,李银河著,我就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蓝色的封面,简单的设计,一下子吸引了我。虽然我没有看过李教授的书,但是我知道她是王小波的妻子,王小波写给妻子李银河的情话甚是有名,读过一些,能让王小波如此痴迷的女子想来应该是个奇女子吧。
之前还看过李教授在博客上的一篇文章:以下是其中几段:

小波过世之后,我认识了一位异性者,他是一位非常典型的Transsexual(LGBT中的T),他是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人。这样的人跟女同性恋的区别在于,他虽然身体是女性,但是自身的性别认同是男性,他所爱的只能是异性恋女人,而不是同性恋女人。
然而,他对我的爱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不由我不受吸引,不受感动。当时的感觉,他就是上帝派来的一位天使,是专程来解救我出失去小波的苦海的。
关键是爱。爱情从来是超凡脱俗的,它根本不管什么阶级阶层,贫富贵贱,也不管美丑年龄,甚至使性别都变得无足轻重。一桩爱情只要是发生了,它就绝对是美的,伴以所有感人至深的细节。比如,他告诉我,有段时间,他只要想到我,身体就出现一股热流,这热流从心口一直向下,贯穿全身,烧得他无可奈何。这样的事情是不可反驳的,它有一种强横的力量,使人不得不臣服于它,即使是坚冰也不得不在这股热流的冲击之下融化。

知道这两个爱情故事后,我对李教授充满了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可以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都爱得如此轰轰烈烈,而且她本身是个性学者,社会学家,广受关注,她做过很多关于性,关于婚姻方面的学术研究,她跟王小波都是自愿不育者,所以他们没有孩子。但是因为那位异性者喜欢孩子,他们又从儿童福利院收养了壮壮。
你看,在爱情面前,人是可以改变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TA没办法为你做出任何改变,那就说明还不够爱......
李教授的第一段恋情是发生在1975年,那时她读大学,是她的初恋。她不知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女人在23岁前还没有陷入恋爱,她一生就不会再爱了。因为爱是迷恋,岁数一大,一切都看明白了,就不会迷恋或者痴迷了,所以她有了紧迫感,觉得自己该谈恋爱了。于是她有了男朋友,她的同班同学,最后因为三观不合之类分手了,分手后,李银河坐在教室里想用刀子割自己的手臂,用她的话说只有用肉体的疼痛才能压住心中的疼痛。初恋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

后来,王小波的出现,把她从失恋的悲痛中解救出来......1977年,大学毕业后,李银河去了《光明日报》工作,也是这一年,通过他俩都认识的一个朋友,李银河认识了王小波,王小波对她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李教授沦陷了,他俩谈恋爱了,结婚了。结婚后,李教授去了美国匹兹堡大学求学,那年,她三十岁了。俗话说,三十不学艺,但李教授反其道而行,因为她有资本,从小到大,没有什么考试可以难倒她,要不是文化大革命那几年荒废了学业,整天都是体力劳动,也许她早就是一个大学者了。但是也不晚,很多事都是冥冥中安排好的。
她学成归来,开始她的学术研究,王小波也从街道工厂的工人变成了作家,你看,好的婚姻一定是势均力敌地相互成长,相互进步。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辞世,她在书中写:“我们的生活平静而充实,共处二十年,竟从未有过沉闷、厌倦的感觉。”这是何等好的婚姻,两个人要多少相濡以沫,相互理解,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而在小波离开后,李教授又找到了解救她失去小波的苦海的那个人。
难怪很多人都说:“要彻底忘掉一段旧的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开始一段新的恋情。”
李教授无疑是幸运的,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遇到新的爱情,焕发新的生命力......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1] 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