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走出农村读中专之前,我以为世上的人们都过着和我家一样的生活:耕田种地、养殖沤肥,钞票靠打回的粮食和养大的牛羊换来,上学要骑车走十几公里泥土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过完一生。
后来我才知道,完全不是这样的。

01 人生第一个选择
1999年夏天,初中毕业后填志愿,父母替我做了我人生第一个选择,毫不犹豫地替我选择了中专这条道路。父亲说因为我中考成绩是全市第一,中专保准能上,有把握。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中专的学费最低,三四年毕业后即可参加工作,能挣钱以减轻家庭负担。而且我要上的师范包分配,就业有保障。我是家里三个孩子中的老大,中专,自然是我应该去的地方,没有第二条路。
整个暑假都被一种将要去城市上学的新奇感包围着,完全不知道中专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这个选择对我的青春岁月甚至前半生产生的影响。
进入师范后,开始了远离父母的独立生活。发现大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和我一样来自农村,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家中老大,后面还有弟弟妹妹在上学。其余一小部分同学是城市孩子,成绩一般考不上重点高中,才来了中专。
学校给我们每个人发了饭卡,每月饭卡自动入账47.3元。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家中即使不给生活费,这47.3元钱省着点花,也能保障一个月最基本的饮食需求,这是让我父母感到最欣慰并且放心的一点。在他们眼里我已经一条腿迈进了“吃公粮”的队伍,不用再回农村从地里刨食了。而我呢,不必再跟着大人干犁地播种、收麦打场、锄草背柴等活计了,手心厚厚的茧也薄了一些。
进入师范学校最让我欣慰的是,以前看小说时没钱买,总是腆着脸向同学借,借回来还得偷偷摸摸地看,生怕被父母发现撕掉了。父母虽然识字不多,但哪些书是“闲书”他们可一眼就能认出来。上中专后,学校有专门的图书馆,很多只闻其名的小说可以一饱眼福了,岂不乐哉?
学校重在培养未来的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比较重视音体美、普通话等综合技能,对于文化课的要求不高,没有硬性考核,只要六十分通过就可以。这对我来说也不啻为一大好消息,认为终于远离应试教育了。
入学的头一年里,我渐渐喜欢上了中专宽松自由的环境,不用背书、没有作业,可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看看小说,日子过得非常惬意。就这样泡在表象幸福的校园里“乐不思蜀”地过了一年,希望日子可以一直这么过下去。
02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第二年开学伊始,同学在讨论从老师那里听来的消息,说师范自今年起不包分配了,这一届毕业生都在家待业呢。我心里惊了一下,心想:当初父母就是冲着师范包分配有保障才让我来的,现在就业没有着落了,那我毕业时可怎么办呢?不久,有消息灵通的同学带来了新的说法,说不包分配只是暂时的,农村小学教师缺口很大,师范生的就业不会有问题。这犹如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
开学后的一个月里,有两个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办理了退学手续,要回去读高中考大学。周峰就是其中一个,他的父母都在市区有正式工作。我曾劝周峰不要冲动,考上中专不容易,而且转到高中还得从头开始学,跟不上怎么办?他摇摇头,说准备听父母的,他们是大人,看得远有主见。十多年后,与成为翻译官的周峰说起当年的事情时,不禁唏嘘感叹:当年一个看似“冲动”的决定,让他有了发掘自己外语天赋并不断深耕专业的机会,而没有合适机会的人,即使天赋异禀,也只能像幽深紧闭的深井一样,独自寂灭。
那是一个周末,周峰的父母来接他离校时,我和另外几个同学去送行,都有点依依不舍。他父亲几次欲言又止,临上车前转头对我们说:
“你们都是好学生,叔叔有几句话想说说。现在形势和以前不一样了,这两年大学扩招,本科生比原来多得多,你们的中专是最低学历,很可能过几年就要淘汰掉了。趁年轻想想出路,别把自个儿前途给耽搁了。”
大学扩招……中专是最低学历……要淘汰掉……?这些话犹如一记记重锤,狠狠地敲击在我的心上,让我久久回不过神来。
他父亲的话信息量太大,而且说法很新奇,新奇得让我有点疑惑。想起一年前,我考上中专的消息让父母乐得整天合不拢嘴,走在村里谁见了都要祝贺几句。毕竟全村考上中专的人屈指可数,而且都有稳定的工作,中专对于农村孩子而言就是鲤鱼跳龙门。可在短短一年后,局面就不一样了,变化太大实在让我猝不及防。

我们待在封闭的校园里,不看报纸、不听广播,如同井底之蛙,完全不知道自从大学扩招令一下,很多中专计划升级大专,大专计划升级本科。本市的师专在为转型本科学院做准备,部分专业开设本科课程招生。和我们在一条街的职中、技校联合申请升级大专院校,另外两所中专要并入本科院校的大专部。然而,不管外面惊涛骇浪也好,暗流涌动也罢,我所在的师范始终岿然不动,除了流传一些毕业生没工作的小道消息之外,大家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一如既往地招生、上课、搞活动。
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局面的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只是我们信息过于闭塞,仅以火热而迟钝的心感知外界而已。
年少时,我既不了解个人选择与未来的关联,也不懂得外部蝴蝶效应对于个人产生的影响。事实证明,当社会改革的浪潮到来时,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若能准确把握风向,可能会成为敏锐的时代弄潮儿,占据主动地位。而若对变革视而不见,则会被潮水卷挟到未可知的地方。
几年后,师范学校招生无以为继,更名为第N中学,母校几十载辉煌历史终成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