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当。穷人家哪容得你堵上十几年一直学习,而不去创造价值?等不起啊,穷人家的孩子很小就开始承担家务劳动,照顾弟妹,帮衬父母,放羊喂猪,种菜打谷,样样都得会。
当然,由于没有太多的学习时间,他们也只能从事一些相对简单、不需要多少技能的劳动,稍微复杂点的工作他们就难以胜任。因此,进入社会后他们的收入也很难很高。这样的结果就是,由于难以胜任更复杂的劳动,又会重蹈上一代人的命运。
怎样打破这种不良循环?
七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我们的国力依然薄弱,以美国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国家不断挑衅,银河号事件,南海撞机,炸我南联盟使馆,台海危机…而当时中国为了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搞建设,极力压缩军费开支,军力极其孱弱。面对各种国际霸凌,我们是放弃经济建设,大力扩充军力,还是唾面自干,埋头苦干,发展经济?此时邓小平体现出了一个伟人的战略定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就是从长计议,只有集中力量先把经济搞上去了,才能拿出更多的钱来发展军力。如果那时被对手刺激,放弃自己的长远考虑,那么到时候是军力搞不上去,经济也重回老路上去,结果正好落入敌方的陷阱里面去。
我国有如今这样的实力和地位,是老一辈革命家舍生忘死,夫妻别离,边疆建设,战天斗地,兴修水利,艰苦奋斗,用牺牲几代人的幸福,换来的结果,是被金庸等港台文人嘲笑为当了裤子搞原子弹挣得的,是忍辱负重不怕牺牲赢得的。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面对艰难困苦,唯有忍耐,保持定力,积蓄力量,培养后代,如此方可望摆脱代代贫穷的厄运。
打破贫穷陷阱是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展望全世界,看看非洲,再看看拉美,由富变穷易,由贫变富则很难。民谚有云: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人在贫穷的时候是很难愿意长远考虑的。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作者指出,穷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摆脱“即时满足”的困境。越是贫穷越需要及时的快乐予以缓解压力,获得短暂的心理休憩。越贫穷越难以做到自觉自律。
“穷人并不是不重视健康,他们也会在健康出问题的时候去治疗,只是他们都倾向于忽略概率性的损失,也就是预防,他们喜欢赌自己好运,而不是精确地去计算期望值;他们也更喜欢短期内有确定性回报的事情,而不是在回报尚久或尚不确定的时候克制自己的当下欲望。”《贫穷的本质》
有余钱的时候是用于投资还是更多更高级的消费?这是区分能否走向富裕的关键选择!动不动就透支消费,全无节制,不屑于储蓄,不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积累,那无论如何都很难拥有光明的前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