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张友文”编辑审了多少来稿连自己也记不清了,码起来大约有成人高,眼光自然也高,要发现一篇好稿对他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揉了揉眼,又埋在稿纸堆中继续找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众多的来稿中终于发现了一篇《送礼》的小小说,写得很精彩,尤其是将送礼者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于是他在审稿单一审栏目内签上“有新意,可发”字样,正准备送给主编定夺。这时,电话响了,从而改变了他去主编那儿去的打算。到主编那儿也就是走走形式,让主编在审稿单上签上“同意”二字即可。
天下的事情巧得要发疯,打电话者正是《送礼》的作者黎幌鱼。
黎幌鱼说,请问您是副刊部吧。
张编辑说,是。
黎幌鱼又问,请问拙作《送礼》收到否。
张编辑在头昏脑胀的时刻,不妨幽默了一下,说,“送礼”我不会收的,我们以稿质取胜,大作《送礼》已笑纳。
黎幌鱼说,您觉得怎么样。
张编辑说,还可以。当然他不能拍胸脯说一定能发表,因为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主编不同意呢,说话得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才有退路。
黎幌鱼问,编辑老师,我现在到您这儿来拜访一下有空吗。
张编辑说,你在哪。
黎幌鱼说我就在您写字楼一楼。
张编辑说也好。编辑与作者沟通一下又何尝不可,对双方都有利。
黎幌鱼上来后,没说什么话,因为写字楼里有很多编辑都在忙着,相互用板子隔开了,说话还是听得见。黎幌鱼就从手提袋中拿出一盒精美的东西。张编辑推了一会儿就收下了,还用笔在纸上写上谢谢二字。黎幌鱼看到了,会心地一笑后就转身道别。
传奇警监王仲刚书法作品
张编辑将那盒东西撕开来一看,呀,是一盒桂圆。再撕开一层,看得见桂圆肉了。只可惜那精美的包装,肉已变质发霉。
张编辑心里很不是滋味,又不能把黎幌鱼叫转来说,你送我的桂圆坏了,你把它拿回去吧。如果这样做,不是太伤黎幌鱼的心了吗?也许黎幌鱼买那桂圆时没有仔细看生产日期,或者是别人送的,他舍不得吃,才给我送来的。不管哪种情况,黎幌鱼的心意我都领了。
张编辑看着那篇《送礼》小小说发愁了。左思右想,是发还是不发。幌鱼啊幌鱼,你不给我送桂圆多好,那我早就将你的大作送到主编手里,你只等着拿稿费了。幌鱼啊幌鱼,小说写得这么棒,怎么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来呢。如果发的话,幌鱼还以为是我收了他的桂圆才发的。不发的话,他的良心又有些不安,因为他是位职业道德感很强的编辑。当编辑的就是要善于发现人才,而不是埋没人才。也许那篇《送礼》是黎幌鱼的处女作,如果不发,幌鱼这个有潜力的写手可能就埋没了;也许《送礼》是黎幌鱼数易其稿的结晶,如果不发,太伤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心了。
思考良久,张编辑决定还是刊发那篇稿件,不过得稍稍改动一下,好在那篇稿件还在自己手中。于是他在《送礼》的末尾加了几句话:收礼者打开礼品一看,吃惊不小,竟是假冒伪劣品。后来,送礼者的事情就没有办成,但是送礼者始终不知其中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