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终极一乘之六度四摄

终极一乘之六度四摄

作者: 佛天慈佑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15:10 被阅读21次

菩萨是梵语,为“菩提萨埵”的简称。译成汉语是觉有情,觉悟一切众生。菩萨首先自觉,自己觉悟;然后觉他,普渡众生。自度度他,自他两利,如即将毕业的学生,主动要求留校,发心去做助师,欲教化更多的学生。

菩萨思想出现在佛陀灭后,与原始佛教的目标不同;早期佛教以出离为最高追求,菩萨发心有异于此,必要慈悲利他。越到后期,两者差别越大,为了度生成功,便有不同的修行课程设置。比如要做老师,必有专业的教育训练。

总结为六波罗蜜,即六个渡脱自他到彼岸的课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菩萨恒常以此六度作为本怀与主业。同时,配合四摄法(布施、同事、爱语、利行)以成满意乐、团结群众。一起促成世间成为净土,人人都能觉悟,这是大乘佛法的主旨。

菩萨悟入唯识:个人认识与客观现实无关。为了成满自他,不执着世间的一切名利,并能倾尽所有,施济大众。菩萨对自己所受的清净戒法严持不犯,就是一点小小的过失,也要惭愧忏悔,决不放过。

菩萨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任何违缘,自然的,人事的,身体的种种痛苦。为了向崇高的目标前进,堪能忍受一切磨练,不会动摇慕道的意志。菩萨坚持止恶行善,便能克服困难,再接再厉,毫不懈怠,精进实践。

执着名利、违犯净戒、随顺怯弱、懈怠放逸,这些都是负面因素,使人不得专志修行,体证正法。菩萨若能克服这些散动因素,使它不再现行,便容易做到心专一境,入甚深禅定。菩萨提高观察能力,便能得到正觉智慧。

这是入般若正理的因。虽有六度,主要还是以智慧为先导。佛法之所以为佛法,因为佛陀特殊的观慧。唯有前五波罗蜜,是不足以悟入智慧的。反之,如果没有前五波罗蜜作助伴与基础,如实智慧、广大福德也是同样不能实现的。

部派佛教对“波罗蜜多”,或说四种,或说六种,或说十种,并不一定。但大乘取六度说,比较适当。因为要对治悭贪等障,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给予有情世出世间的利益,所以说有布施等六度。

对治蔽端,在离障方面讲,即成断德;证诸佛法,在证觉方面讲,即成智德;成熟有情,在利益众生上讲,即成恩德。智断二德是自利,恩德是利他。在此三德二利上,显示了大乘因果的全体,所以只说六度,不增不减。

檀那,即布施。施有三种:一财施,怀清净心,用各种恰当资具,供养布施有德长者,或贫穷正求财者,使他不受饥寒等之身体苦痛。二无畏施,众生遇难,要有能力安慰帮助,免他内心怖畏。三法施:对方既然身心安泰,便可根据因缘,以清净心为之说法。令听者得到法乐,资长善根。

菩萨有乐善好施的天性,但绝不是烂好人。一切行为,必要依靠正知正见与清净慧,否则容易滋长弊端。而且不是偶尔短暂的一时性起,而是长期如此、一贯如此。菩萨乐于施舍,是从心底里发起的意乐,不会在布施之后心生后悔。

在原始佛教时期,出离解脱是个人修行的唯一追求,所以要少事少欲,知足惭愧,专务业处。为了服务修行,生活要简单,因为剩余物资会打扰修行。而菩萨不一样,一方面深入智慧不会为外物所累,其次拥有财物才能更好得帮助自他。

佛法可贵,在于了解瑜伽境界与客观现实无关。人可以追求精神解脱,但身体仍要滋养,便只能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专务修行的人要乞食吃饭,在家外护弟子要合法营生。不能像庄子一样,太过虚无,以至于生活都无法为继。虽然志趣高远,但无法顺利推广。

大乘佛教讲究五明,对于出家人而言,认真办道是正务;对于在家人而言,把生活过好才是正务。一定要学一点技术,不要说红尘苦短,没时间学习和赚钱,那是痴愚。不管做什么(正道),钱一定要赚;生活安定,才能安心办道,才能滋养色身,才能行布施和供养。

量大福大,有大财富,才能多做功德。菩萨不怕烦累,把利益大众视为修行,所以要多掌握资源,多积蓄财富。菩萨发了大愿,福报自然就会集聚,只有这样,才能做更多更广大的利益众生的事业。

尸罗,即戒律,谓止恶修善。菩萨为了长久住世,不趣涅槃、不断烦恼、不证出世圣果,本性还有不善种子。虽然不善,但这烦恼种子是轻度的,所谓留惑润生,身口意虽然也造恶业,但都不太严重。

菩萨戒有三类:摄律仪戒就是誓断一切恶,摄善法戒就是誓修一切善,饶益有情戒就是誓度一切众生。说要努力戒止的部分,属于摄律仪戒。要努力修善的是摄善法戒,一切有助于修行的事都要去做。另外菩萨善于团结大众,用四摄法和大众结善缘,这是饶益有情戒。

菩萨犯错会当即觉醒,而且立刻停止犯错,赶紧忏悔。对于自己的犯行,常生羞耻惭愧;而且因为自己的过错,会郁郁不乐。菩萨对于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于众生常怀慈悲之心,这些都是发心决定的。

羼提,即忍辱。于恭敬、供养中,不生骄满放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于寒热风雨饥渴等一切不如意事,能安能忍。另外在禅修过程中,会有一些身心情况被发现,以安忍善巧对治,这是在修行实践过程中的意义。

忍辱波罗蜜同样有三品:一、耐怨害忍,菩萨深入生死苦海,作利益众生之事业,虽遭无故毁辱逼害,都能忍受,终不退屈自己的利生工作。所谓“展颜消宿怨,一笑泯恩仇”。菩萨深入唯识,怎能轻易乱心?

二、安受苦忍,于生死海中救度众生,遭遇各种违缘都能忍受,不会因为痛苦而动摇了自己为法的大志。三、谛察法忍,以智慧审谛观察诸法的实相,了达空无自性,于此无自性的甚深广大教法,能深信忍可。

毗梨耶,即精进、四正勤。精进有二种:一身精进:勤修善法而不放逸。二心精进,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懈怠放逸。菩萨天性积极,早晚毫无懈怠。无论自己的修行,还是利他的事业,全都不会松懈。

世间法而言,这个世界上人很简单,事很简单,人事就不简单。菩萨参与到大众中去,哪怕再麻烦不会有丝毫的退心。出世间法而言,世界上的事情,没有比修行成佛更难、更重要的了。菩萨对于艰巨任务充满信心,不会胆怯和退缩,更何况是其他的事情了。

精进同样有三品:一、被甲精进,如军队到前线作战,必须披起铠甲;发心修学的菩萨,先修习六波罗蜜。积集福智资粮,以助成精进,譬如被甲。二、加行精进,披起铠甲,一切准备好,向前出发,叫做加行;菩萨开始向菩提大道迈进,也正像行军一样。

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军人到了前线,大敌当前而不恐怖;菩萨修行,也会不因为菩提路远,烦恼障重而自轻,叫无怯弱。两军接触,不论敌人力量如何,有进无退,直到胜利为止;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任何烦恼,不会中道退转,这叫无退转。

军事获得局部胜利后,不生矜喜,胜而不骄,继续作战,以达到完全胜利。菩萨修行,不因得到一点境界、利益,就生喜足;若生喜足,就会陷入魔鬼的圈套,完全失败,这叫无喜足。在修行过程中,切勿低估烦恼的染污能力。只要仍有一丝烦恼未断,都不可以松懈。

禅那,即静虑。禅通世、出世二种。此处专言正定,乃慧观之基础。菩萨在修行之初,非常讲究外缘。一定要找一个清静的地方,最好是人烟稀少的郊外,只准备生活必需用品。确保不会有人、事打扰,以专心于禅修。

降伏贪嗔昏沉掉举疑五盖,培养寻伺喜乐舍五支。菩萨克服散乱,修达禅定,对佛法真谛观察思维。也有三品:一、安住静虑,在定中住心一境,身心得到轻安。二、引发静虑,在定中引发神通等殊胜功德。三、成所作事静虑,由定引发功德,作种种利益众生之事业。

般若,即智慧。彻见诸法实相,而能自行利他,通达无碍。如上六法,对于自己,是自身修行提高的方法;若对他人,则为度他方便。自他两利,此即菩萨道之精神内核。智慧三品: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根本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地前菩萨所修加行无分别慧,以断除凡夫分别,生起无分别智。无分别加行慧为地前加行位菩萨所修;根本无分别慧与无分别后得慧为见道时证得,若以根本无分别慧为体,后得无分别慧即为其用。

为了成就无生法忍,成就圣道,加紧用功,努力修行。为了得到无分别智而加行,所以叫“无分别加行慧”。从事实上来说,菩萨此时内心还是有观察思惟的,还是有分别的,但这样用功修行能得无分别智,是为了得到无分别智,所以叫“无分别加行慧”。

因为“无分别加行慧”,修四寻伺、四如实智,经暖、顶、忍、世第一,再向前一步刹那见道了,见道的当下根本智现前,这就是“根本无分别慧”。在登欢喜地时开始有,一直到得证佛果才能圆满。

“无分别后得慧”是成就“无分别慧”的时候立刻获得。凭“后得慧”可以为一切众生宣说正法。虽然亦有分别,但它由根本无分别智所成,没有执着,是大解脱境界,所以是“无分别后得慧”。这无分别后得慧也是从见道以后就有,到得证佛果时才能圆满。

菩萨有与生俱来的智慧潜质,这是宿世积累的资粮。通过修行,能够迅速悟入一切智慧,这是俱生慧和修得慧。凡是大修行人再来,他就一定会有大智慧力,他自己就懂得远离一切放逸。这是与生俱来正念智慧思维观察的结果,一定不会颠倒迷惑。

此六波罗蜜亦为三学所摄,据《深密》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精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又在唯识,将六波罗蜜之智慧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四波罗蜜,合称十波罗蜜。

菩萨依六波罗蜜,对治诸障,悟入唯识,证得与离障的无分别智相应的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与未曾悟入唯识的状态相比,证得清净增上意乐的圣者,纵然离了六种波罗蜜多的现起加行,清净的六度依旧在增进。如常人行布施,必须要有受施的人,所施的物,和布施的动作;离了这些,就失其布施的意义。但是悟入唯识的菩萨则完全不被影响。

由于对圣教获得殊胜的理解力,六度虽然深奥难行,如能实践,必获大益。六度有无穷功德,所以恒起爱敬尊重,不会退失。哪怕自己没有实行,见他在做,也会随喜称叹。菩萨胜解、欣乐、希求、修习六波罗蜜,可速得圆满。

菩萨六度善行,自度度他,大凡自他两利而德归于己的,就算摄善法事。而在利人之余,有益于自他者,就算摄饶益事。利他四摄,实际上也离不开六度:布施即施度;同事爱语利行所属,不外戒忍勤定慧度。

菩萨饶益众生所行,如果明细来算,有无量行。总括来说,就是四摄。摄是摄受,菩萨化导众生,必以此四法方便摄受,使得众生前来依附,然后导以正道。故《维摩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瑜伽师地论》云:“云何菩萨饶益于他?谓诸菩萨、依四摄事,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能与一分有情利益,能与一分有情安乐,能与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乐。是名略说菩萨所有饶益于他。”饶益有情,当予法施,使得广大安乐利益。

四摄第一:布施,菩萨以财、法、无畏三种布施摄受众生。如果众生需要钱财,那就对他财施;如果众生需要正法,那就对他法布施;如果对方需要得到帮助,那就责无旁贷帮他的忙,身体力行,使众生出离畏惧,身心安乐。

众生获得利益,自然生起亲爱心,那就会团结在菩萨周围,这样方便菩萨对其化导。众生性贪,所以把布施作为四摄之首,并且其余三摄,都与身施有关,所以总赅为先。

第二爱语,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慰喻,让人欣闻乐受,以此实现摄受方便。第三利行,菩萨起身口意善,利益帮助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便利,以此摄受众生。第四同事,菩萨以法眼观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随示现,使其得益。

菩萨善于团结大众,和大众结善缘,善巧随顺别人的善法,这就是饶益有情。菩萨把大家吸引来。有人气,搞好团结,必然和颜悦色。每每和人说话,都会很客气,让对方感觉到温暖和乐于亲近。

菩萨内心恒常欢喜去做一切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一方面菩萨看到别人持戒修福,都会赞叹随喜,一方面自己也会积极行善并且利益他人。如果有众生做如法的事情,菩萨会和他们一起做同样的事,成人之美。

反过来如果有人做坏事,这个坏事除了上面提到的,还包括所有身三口四意三,十不善业,那么菩萨一定不会参与。非但不同事,而且还会非常智慧、非常善巧得去制止,让其改邪归正,重回正道。

由于常修六度四摄,菩萨在流转生死中,会有好的出生,得到广大福德,善习五明技艺,事业广大成就;并与一切众生和乐无诤,而且烦恼障轻,常得快乐。非但自己受用,还能帮助成熟一切有情,自他两利。在广泛的行持中,迅速积累殊胜功德,福慧增长,直至成佛。

相关文章

  • 终极一乘之六度四摄

    菩萨是梵语,为“菩提萨埵”的简称。译成汉语是觉有情,觉悟一切众生。菩萨首先自觉,自己觉悟;然后觉他,普渡众生。自度...

  • 四摄六度

  • 终极一乘之瑜伽唯识

    国人谈到唯识,以为只是一宗,这是不够确实的。原始佛教经历部派,各臻发展教义,自有一庞杂体系,莫衷一是。直到“唯识学...

  • 佛法 : 三心四摄六度

    布施分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 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

  • 终极一乘之五位十地

    大乘佛法总结菩萨修行次第,从凡至圣,有五个阶位、五十二个阶次。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和等觉菩萨、妙觉菩...

  • 70课

    上节课学到了发菩提心后还要修学菩萨学处,以六度四摄为心要。成佛的修行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手段完整,要通过方...

  • 视觉中的点、线、面

    行行摄摄之【视觉初一】

  • 做人四摄法

    佛法里有四摄法,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四摄法是帮助人的四种方法,也是做人的四种方法。 在一个...

  • 灵岩寺靈山路碑文

    靈山路碑文 靈山不遠,心近可造。 聖道無方,情空乃誕。 欲空妄情,必假三乘之車而可出; 欲登覺岸,卒捨六度之途而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终极一乘之六度四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ek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