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诗词爱好者,尤其偏爱古典诗词。兴致来时,也偶尔作诗填词,虽然作品算不得上乘佳作,却也被某些非著名杂志录用,收到过几笔小小的稿费。
读诗写诗,作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空闲之余消磨时光之用。诗作不多,往往一个月才一二首。我是普通的上班族,朝八晚五,大部分时间应付工作。工作之余,还要应付孩子。最后,属于个人时间,实属不多。每当写得一首,便发在微信朋友圈里,朋友点赞倒是不少,也有留言评论的,说好说坏都有。当下社会,人人以获得钞票为追求目标;人群之中,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占少数;而阅读者当中,诗词爱好者更是少数;因为要搞懂平仄韵脚,枯燥乏味。因此,有人在微信朋友圈留言“你写的东西别人都看不懂”、“好诗一定是通俗易懂的”,也就不足为奇。
看不懂别人写的东西,只能说明他的文学积累还不够。好诗一定就是通俗易懂的吗?未必,有很多好诗是不通俗易懂的,比如李商隐就有很多不通俗易懂的好诗,李白也有。反过来,通俗易懂的就一定是好诗吗?也未必,很多口水诗通俗易懂,但是难登大雅之堂。有人反驳,语文书上的好诗都是通俗易懂的。确实,能被选入教材的肯定是好诗,而且要通俗易懂,因为学生的文学积累还不够。
其实,很多时候,语文书上的诗词解释并不完整,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瘦马,语文书上的解释是“骨瘦如柴的马”。有些老师会多说一句,瘦马不仅指马很瘦,也指骑马的人很瘦。但是,老师不会说,“瘦马”在封建社会是有专属含义的,是指一个贫苦人家的幼女被卖给富贵人家,教女孩歌舞才艺以及如何讨好取悦男人,待女孩成人后,就被明码标价卖出,或者送给权贵,这类女孩被称为“瘦马”。
瘦马交易,在两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历史上貂蝉、卫子夫、李师师都是瘦马身份。三国时期的貂蝉是王允府上的歌姬,自幼养在府中,授以歌舞。在宴请吕布时,让貂蝉献舞,吕布看后很喜欢;后宴请董卓,又让貂蝉载歌载舞,迷住董卓。这就是王允的美人计,离间董卓父子。
古汉语发展至今,很多词语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在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不仅要了解词语原来的意思,还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处境。比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很多人把这首诗当做优美的风景诗来赏读,实在是小看杨万里了。杨万里何许人也?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四大家”。这首诗中隐藏着政治规劝,“天”是指京城(南宋京城杭州),“日”是指当朝皇帝。当时皇帝要林子方去福建当官,杨万里送上这首诗,本意是劝林子方留在京城、留在皇帝身边比较好。林子方不听劝,后来还是去了福建。
诗人说话总是这么含蓄内敛,于是诗词有了“意境美”。很多诗词构思极为巧妙,假如读者不知作者当时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只能读到诗词的表面意思。如唐代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初读此诗,以为是一首关于女子的诗。后来,了解了张籍写这首诗的前因后果,才知诗人一语双关。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李师道,当朝司空,位高权重,割据今东北辽宁一带。张籍,太常寺太祝。某天,李师道写信给张籍,想拉拢他。于是,张籍回了这首诗给李师道,告诉他,自己已“嫁作他人”,恨不相逢未嫁时,委婉拒绝了李师道的招揽。张籍“所嫁”之人就是韩愈,张籍跟随韩愈多年,早已是韩愈门下弟子。韩愈向来厌恶藩镇割据,张籍知道若自己拜入李师道麾下,便是有辱师门,今生今世韩愈都不会原谅自己。恨不相逢未嫁时,只恨相见太晚,读之感觉饱含深情,委婉拒绝又不得罪,这就是诗人的高招绝妙之处。
我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以上例子,举不胜举。不同时期,诗歌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内容呈现着百花争妍、姹紫嫣红的局面。我偏爱古典诗词,所写的诗以格律诗为主,也就是近体诗。在很多人眼里,诗只有古诗和现代诗之分,有失偏颇。格律诗发展到唐代,才趋向成熟,并形成高峰。唐代格律诗形成以前的诗歌被称之为古体诗,比如《诗经》、《乐府诗》等;唐代以后遵循一定格律的诗称之为近体诗,比如《杜甫诗集》、《己亥杂诗》等。到了现代,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徐志摩《再别康桥》之类的诗歌,统称为现代诗。我写的都是格律诗,也叫近体诗,有些杂志把它标为“古体诗”,并不正确。
写作不易,看到就是缘分,点个赞和关注再走,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