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者: 默墨桃乐丝 | 来源:发表于2016-11-17 10:58 被阅读0次

时间:2016年11月16日

地点:南京市汇文学校

讲授人:陈国庆

讲座题目: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南京培训第三天,聆听江苏名家陈国庆教授的精彩讲座《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陈教授主要分享了两个板块的内容

第一个板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专业是什么?专业有哪些特征?一个学科体系之所以能建构,是因为这个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有学术壁垒。

同样,一个技术体系之所以能建构,也是因为与其它技术间有技术壁垒。

犹如专业舞者与业余舞者的区别,即使抬腿或者劈叉的动作只相差五毫米,这五毫米也足以构成二者本质的区别,足以形成二者明显的不同。因此,学术与技术实际上是有垄断性的。

同仁们都要深刻的反思,我们拿掉本学科的知识后,到底为学生留下了什么。是否真的具备教师这个专业的特征。

陈教授罗列了大量的教育学家:杜威、苏格拉底、胡适、陶行知、孔夫子……他们并非专门学习教育却成为了伟大的教育者,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影响了无数的追随者。

是什么成就了他们的地位?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一种朴实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给对方。根本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词汇,也不需要过分追求课堂的形式。

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很简单,就是需要表达多少知识又传递了多少知识。作为教师,你让面前的学生的经验世界发生了哪些有意义的变化……

陈教授提出教育本身不保证成功,只是承诺被教育者自身的生长。尤其大学教育,几乎就是被教育者自身经验的改造与重组。

正确的教育承担的使命应该是关注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为一个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陈教授指出理论和实践实际上是两套追踪世界的体系。

理论即概念、逻辑、推演,有些理论知识在现实世界根本就是行不通的。

为了生动形象的解释这个问题,陈教授举了芝诺悖论:阿基里斯与乌龟的故事。按照理论观点,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实际上呢?所以不要迷信于理论、概念层面。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独特闪光的地方。

附:课件图片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二个板块: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发展

学科知识是一个教师立足的基础。对所授的学科必须要有深刻全面详尽的理解,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陈教授用李白被称为“诗仙”、“诗圣”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仙”“圣”……任何学科没有做到深究,就会衍生出一批批稀里糊涂的学生。

陈教授还用大量的像形字进一步探讨了这个问题。例如道德一词,“道”,外在的,即用眼睛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德”,内在的秉性,即自己选择的那条路要时刻放在心中并坚定的走下去。

“道”从来不是唯一的,因此“人道”意味着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陈教授还提到了抽象词语PCK的特点。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实践才是PCK。

教师要注重个人的专业成长,要善于抓住机遇,借助平台,完成做与学。也要善于把不同领域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在整合,丰富自己的经验,并做到时刻审视自己。

你就是你,任何人都取代不了。就像魏书生就是魏书生,无论谁如何的跟岗也不会成为第二个魏书生。

陈教授丰富的学识,独到的见解,深入的探究时刻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个人。领略南京名家风范,拓视野,富人生。

附:课件图片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京之行第三天: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sd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