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逃家小兔》有感
第一次自己读《逃家小兔》,被美丽的插图和简约又很有趣的文字吸引;第二次带领自己所带的第一届学生读《逃家小兔》,深受孩子们的喜欢;第三次有了自己的宝贝,和他一起录制了《逃家小兔》的视频,他虽不识字,可听我读了几遍,自己便能根据插图,猜出小兔子所说的话;今天读《薛瑞萍班级日志》里面写到了《逃家小兔》,于是自己又读了一遍……感触更加深刻!
《逃家小兔》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代表作。其内容如下:
从前,有一只小兔子想离家出走。
一天,它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
妈妈平静地回应:“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小兔子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鳟鱼,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小兔子又说:“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我就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妈妈则说:“如果你变成大石头,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小兔子接着说:“如果你变成爬山的人,我就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妈妈回答:“如果你变成小花,我就变成园丁,我还是会找到你。”
小兔子又有了新想法:“如果你变成园丁,找到我了,我就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我就变成树,好让你飞回家。”
小兔子继续说:“如果你变成树,我就变成小帆船,飘得远远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帆船,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到我要你去的地方。”
小兔子又说:“如果你变成风,把我吹走,我就变成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飞得高高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空中飞人,我就变成走钢丝的人,走到半空中好遇到你。”
最后,小兔子说:“如果你变成走钢丝的人,走在半空中,我就变成小男孩跑回家。”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我正好就是你妈妈,我会张开手臂好好地抱住你。”
小兔子听了,说:“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于是,它就这么办了,妈妈则拿出一根红萝卜给它。
初读《逃家小兔》,眼里满是小兔子的鲜活——一会儿想变溪里的鳟鱼,一会儿想变花园的小花,天马行空的“逃家”念头,满是孩童的天真烂漫;而兔妈妈更显可爱,从不当真责备,只是顺着孩子的想象一一回应,那份陪着孩子畅想的耐心,像春日的风,软乎乎的。
可如今自己成了妈妈,再翻开这本书,才算读懂了故事里的深意。哪里是小兔子真的想逃家?它不过是借着一次次“离开”的试探,确认妈妈的爱罢了——它早知道,无论自己想变成什么、躲到哪里,妈妈的爱永远都在。而兔妈妈的回应,更藏着对“爱”最好的诠释:真正的母爱从不是束缚,不是孩子想飞,就变老鹰把它抓回;而是孩子成了小鸟,就默默变成一棵大树,安安静静待在那里,做它累了就能停靠的港湾。
这份不催促、不掌控,只默默陪伴与守护的爱,温柔又博大。原来这就是家的意义,也是“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最具象的模样——无论走多远,总有一份爱,以你需要的方式,稳稳地托住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