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常被称赞为雄才大略,是千古一帝。但也有不少人对他评价不高,认为他穷奢极欲,滥用民力,与秦始皇相去无几,只是最后没有亡国罢了。
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言:
“孝武帝穷奢极欲,在内大肆修筑宫殿,在外又四处征战。他迷信神鬼之论,又巡回游玩没有节制。百姓不堪忍受,盗贼于是横生。他与秦始皇的残暴相差无几了。
···晚年更改过错,选对了托孤之臣,这大概便是汉武帝虽有亡秦之失但最终没有亡秦之祸的原因了!”
在司马光看来,汉武帝之所以没有让汉朝走上灭亡之路,因为晚年改过自新,颁布了轮台罪己诏,让帝国开始休养生息,同时又选对了托孤辅政大臣,才使大汉起死回生。
这里的辅政大臣,指的是霍光。后人对霍光评价很高:
班固赞扬他:霍光受武帝托孤重任,将汉朝安危系与己身,匡扶国家,安定社稷,辅佐昭帝,拥立宣帝,即使是周公、伊尹,也不会比他做的更好了!
司马光也称赞道:霍光辅佐汉朝,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啊!
然而,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所谓的汉武托孤、昭帝之立都是霍光等人的阴谋,实际上并不存在。下这个论断的人,包括著名的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
托孤纯属捏造?
详而论之,汉武帝托孤一事至少有三大疑点:
其一,没有书面的遗诏。
汉武帝驾崩的消息传来后,燕王刘旦(汉武帝的第三个儿子)赶紧派人往京师询问情况:皇帝为何驾崩?立的是谁的儿子?年龄多大?
武帝身边的侍卫执金吾广意给出了答案:我在五莋宫外等待皇帝的命令,忽然听到宫中喧哗的嚷闹声,说皇帝驾崩了,诸位将军一道立了太子为帝,大约八九岁,他没有出席先皇的葬礼。
听到使者传回的消息,燕王刘旦大感怪异,说了这么句话:“上弃群臣,无语言,盖主又不得见,甚可怪也。”
简单翻译下便是,皇帝驾崩了,却没有对群臣有所交代,而太子又不出现,这太奇怪了。
因此,他疑心昭帝乃是霍光等人私自拥立,甚至可能并非刘氏血脉,他更是以此为口号,暗中联络他人意图谋反。
此外,当霍光声称武帝临终遗诏,册封霍光、上官桀、金日磾三人为侯时,武帝的近臣侍中王忽却四处扬言:皇帝驾崩时,我就侍奉在左右,哪里有册封三个人为侯的遗诏?这几个家伙是彼此互相抬高罢了。
如果不是确有其事,王忽不会傻到近乎公开地这样喊话。而霍光得知这一消息的反映是,严厉地责问王莽,最终迫使王莽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此王莽非后来篡汉的那位)。
我们不能不怀疑,这恐怕更多地是杀人灭口。
从这两件事来看,武帝在生前并没有立下书面的诏书。而所谓的遗诏,乃是霍光等人的伪造,由此我们不由得怀疑昭帝的被立,是否也是他们的阴谋。
其二,武帝生前并没有立刘弗陵的明确计划。
《汉书·霍光传》记载,征和二年卫太子刘据死后,汉武帝想要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嗣,但刘弗陵年幼,必须要有人辅佐才行。
武帝遍查群臣,只有霍光堪此大任,于是令人画了一幅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赐给了霍光。
等到汉武帝病逝前,霍光问道:一旦您有不测,不知该立谁呢?武帝答道:你难道不明白我之前为什么要送你那副画吗?立小儿子,你当周公来辅佐他。
此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当汉武帝决心要立小儿子时,他害怕重演吕后干政的局面,于是赐死了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
从这两条资料来看,武帝早已有立昭帝的计划了,并已经付诸实施了。
然而,真的如此吗?
霍光三十多年一直侍奉在武帝左右,虽然较得信任,但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可供驱使的宠臣,他在外朝并无威望。
而且,霍光本人出身低微,只是因为霍去病的缘故,才有幸入宫担任武帝的近身侍卫。
以他这样的身份,武帝怎么会视之为周公呢,否则不是让群臣乃至天下人看笑话吗?如果武帝真的曾赐他周公负成王图,又为何连个侯爵也不给他?
至于钩弋夫人的死,《汉书·外戚传》记载的说法是,她因犯了过错被谴责,以致忧惧而死,并非武帝赐死。
所谓钩弋夫人被武帝赐死一事,材料实际出自西汉人褚少孙的《補史记》。而据劳干先生考证,褚少孙所记之事大多是道听途说而来,可信度较低。
此外,根据《资治通鉴》所言,钩弋夫人死于后元元年,而武帝是后元二年二月去世的。假如武帝真的是因为要立少子而杀其母,为何没有在这几个月间公开宣布刘弗陵的太子身份?
所以,武帝生前并没有透露出要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心思,于是武帝有什么理由放着成年的儿子不立,偏偏要立一个八岁的小儿子呢?
其三,顾命大臣名单暧昧不清。
有关汉武帝的托孤大臣,历史记载前后不一,彼此暧昧不清。
《汉书·霍光传》里说,辅政大臣有四位,分别为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与桑弘羊。
《汉书·田千秋传》里辅政大臣也是四位,分别是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与田千秋,与《霍光传》相比,少了上官桀,多了田千秋。
而《汉书·金日磾传》里,托孤重臣只提到霍光与金日磾两人。《汉书·外戚传》则只提到霍光与上官桀两人。
同一本《汉书》,在谈及汉武帝托孤大臣时,却给出了不同的名单,如此情形难免让后人对托孤一事生出疑心。
综上所述,汉武帝托孤一事的确有很大的蹊跷。那么这一切,真的如吕思勉先生所言,是霍光所策划的阴谋吗?
汉武帝晚年最为宠信的妃子,但最后却赐死了她,因为担心吕后干政重演,但这恐怕并不符实。
巫蛊之祸的阴影
卫太子刘据自杀后,太子的位置出现空缺,几个皇子及其背后的势力皆虎视眈眈。然而,从征和二年到后元二年,三年多的时间里,汉武帝一直没有确立太子的归属。
可以看出,武帝此后的心态是四个字:存而不论。为什么会这样?
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卫太子一事后,武帝对成年皇子过分猜忌。
过去的说法,巫蛊之乱后,武帝终于意识到是太子是被诬陷的,于是幡然悔悟,不仅族灭了江充,而且还营建了思子宫以怀念故太子刘据。
然而,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首先,自刘据的巫蛊之祸发生一年多以后,武帝仍然继续追究与太子相关的涉案人员,受到牵连的人数众多,史称“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这不像是悔过的样子。
其次,刘据的谥号为“戾”,因而刘据也被称作戾太子。而什么是戾?不悔前过曰戾。这并不是一个好谥号。
要注意,这个谥号是他的孙子汉宣帝所追立的,所以它表明了从汉武帝以来朝廷对巫蛊事件的官方认定。
而且,当汉武帝驾崩后,史书记载,大将军霍光根据汉武帝原有的意愿,让他最宠爱的李夫人配食,并上尊号为孝武皇后。
这实际上是进一步认定李夫人的正统皇后地位,而卫子夫仍旧是一位犯了严重过错的废后。
再者,太子刘据起兵后,一家人全被诛杀,只有一个刘病已因为尚在襁褓中才逃过了一劫,他便是后来的汉宣帝。
然而,对于这个襁褓中的刘病已,武帝却一直把他关在大牢之中,并没有被释放。直到武帝临死前,才借着大赦天下的由头出狱了。
从上述的种种情形来看,卫太子的巫蛊一案从未被官方平反,武帝也并没有认为刘据是被冤枉的,换句话说,他认为太子实行巫蛊确有其事。
至于所谓的诛杀江充、建思子宫等等行为,不过是为了装点门面,用来遮盖父子相残带来的尴尬局面。
太子刘据叛乱引发的巫蛊之祸,带来两个结果:一是使汉武帝更加相信巫蛊诅咒之事;二是使汉武帝对成年皇子更加猜忌,认为他们为了权力,什么都干的出来。
所以便有了接下来的事情。
太子刘据自杀,而老二齐王刘闳又早死,排行老三的燕王刘旦于是蠢蠢欲动,便上书武帝请求入宫充当侍卫,说白了暗示武帝该立他为太子。
武帝一眼便看出了他的打算,二话不说便把刘旦的使者抓了起来。后来,又找了个理由,连削他三个县的封地。由此可见,武帝的猜忌及怒火之盛。
征和三年,也就是太子死后的第二年,丞相刘屈氂屡次被武帝斥责,一家人人心惶惶,于是他的夫人干了一件蠢事:再次用巫术诅咒武帝。
这当然被武帝的密探发现了,进而禀告了武帝,武帝再次大怒,之后又得知他与李广利策划立昌邑王的事情,于是不仅诛杀了丞相一家,也并不顾李广利在外的现状,直接把他的妻儿下狱,进而导致了李广利率七万大军投降匈奴。
如此鲁莽的行事,与武帝一贯的精于权谋大相径庭,由此不难看出武帝晚年心态的失衡以及他过度的多疑与猜忌。
其二,武帝一直对长生之事不死心。
武帝一生迷信神鬼之道,追求长生不老。征和四年,也就是死前一年多,武帝仍然再次东临蓬莱去寻仙,归来时再次封禅泰山。
由此可知,直到晚年,武帝仍然希求长生不老,他从心里并不愿意承认自己会死的事实。所以,他只是把太子看做一个制度上的必需品,但并没有把立太子看做一个当前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这样的心态下,自征和二年太子死后,汉武帝便迟迟没有定下太子的归属。
找个美丽的巫女缓缓神
最后的立嗣风波
汉武帝虽然追求长生,然而死亡却不期而遇。和秦始皇一样,汉武帝也是突然死在了巡游的旅途中。
后元二年二月,临幸五柞宫的汉武帝病情突然加重,直到此时汉武帝才终于认了命,放弃了长生的幻想。而此刻,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便是立嗣问题。
由于老五昌邑王已经与上一年去世了,现在的太子人选还剩下三个人: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以及小儿子刘弗陵。
之前提到过,太子死后,燕王刘旦因为过早地暴露出他的野心,被汉武帝狠狠地惩罚了一番,汉武帝对他厌恶至极,所以他一早便被排除了。
广陵王刘胥,勇猛过人,但好玩乐,且行事无法无天,他曾经先后用巫术诅咒过武帝、昭帝、宣帝,可见这个人的行事作风。这样的性格,当然屡犯过错,也难堪重任,因此也为汉武帝所不喜。
排除了这两个人,自然只剩下刘弗陵一个了。刘弗陵自小聪慧,加上老年人爱少子的心态,所以,史书上说武帝“甚奇爱之”。
由此,刘弗陵的被立,其实符合汉武帝的本意,并不是霍光等人的捏造。
三大疑点的回应
现在是时候回答先前的问题了。
第一个问题,遗诏的真假。汉武帝一直希求长生,没想到突然病重,所以他只是口头传达了命令,根本没有来得及准备正式的传位诏书。这是事实,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昭帝即位是一种阴谋。
所谓的遗诏封侯三人,纯粹是霍光与上官桀为了抬高身价而捏造的,除了王忽的说法外,还可以从另一位侯爵的获奖人金日磾至死不愿受封看出来。
但是,王忽只是说三人封侯的遗诏是编造的,并没有说昭帝被立也出自霍光等人的伪造。
第二个问题,汉武帝生前的确没有明确立刘弗陵的计划,所谓的赐霍光周公图,以及赐死钩弋夫人的事情也确属虚构,其目的是为了建构霍光以及昭帝执政的合法性。
但正如上面所言,到了武帝临死前,他最好的选择便是刘弗陵了,我们不能因为后面的虚构就否认前面的真实。
第三个问题,顾命大臣名单混乱一事。武帝的临终托孤,自然是在隐秘的内室,只有受托孤的几个人知道,外人无法得知。
后来,托孤的几个人因为争权发生冲突,有的人被打倒了,所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获胜的人为了争夺话语权自然要对托孤一事进行修改。
东汉的班固自然无从辨别到底什么是真相,于是便有了前后不一的记载。但这是历史的局限,我们无法因为这一点就否认汉武托孤的客观存在。
所以,汉武托孤一事虽然有不少疑点,但认为霍光阴谋拥立昭帝的说法恐怕并不能立得住脚,他不过是为汉武帝背了些许的黑锅罢了。而来自于汉武帝的这些胡乱折腾,最终也让帝国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