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通过经历,学习,以及最关键的总结提炼后,对混乱的人生有了各自的方向梳理。
我个人认为,这是人最伟大的技能之一,化繁为简,并且持续地化繁为简,从而实现认知迭代。
也是现阶段或许AI需要攻克的难点之一,即如何在海量的信息沉淀之后,迭代成更简练,更直接,更加高效的决策系统。
但殊不知的是,哪怕人类这么聪明,这么高效做出决策的同时,我们依然会被自己的判断给蒙蔽,这就是所谓的反直觉的常识。
而在股市交易中,这样的情况屡屡出现,稍微列举一下:
利好兑现反而下跌
财报超预期、政策落地、产品获批——消息公布当日或次日股价却高开低走。因为“买预期、卖现实”是机构主导的套利流程,散户看到利好才追,往往接到最后一棒。
利空出尽是利好
业绩暴雷、监管处罚、大额减持公告,一旦价格提前充分反应,反而砸出阶段低点。市场极端悲观时,卖盘枯竭,逆向资金进场,股价迅速反弹。
“韭菜反着买”未必赚钱
把公认“反向指标”操作直接倒过来,会败给手续费、滑点、随机波动和仓位错配——胜率可能略高,但盈亏比被交易成本和复利效应侵蚀,长期依然亏损
。
涨停最多的板块不是收益最高的板块
从统计看,短期涨停频次与随后30日超额收益呈负相关。资金过度集中导致“高波动+高换手”,后续接棒难度大,回撤深,反而跑输冷门但趋势平稳的方向
。
放量突破失败率远高于教科书
“带量突破前高必跟进”是经典技术口诀,实测A股主要指数成分股过去10年数据:单日放量突破后5日上涨概率仅46%,盈亏比0.85;若叠加龙虎榜散户席位净流入,胜率跌至38%——机构常在突破段出货
。
VIX(恐慌指数)极高时买股票,中长期胜率高
直觉告诉投资者“等市场稳住再进”,但历史回测显示,当VIX>40且成交量放大300%以上时买入宽基指数,持有60日盈利概率约72%,平均超额收益8%以上——极端恐慌往往对应阶段性底部
。
分析师一致看好的股票后续表现平平
90%以上研究员同时“买入”评级时,公司基本面多已充分price-in;未来12个月相对行业超额收益中位数为-2.3%。相反,冷门低关注度组合年化超额可达5%–7%,这是“关注度溢价”反例
。
股价长期看像“随机漫步”,但短期呈“尖峰肥尾”
直觉认为“涨跌概率各半、极端行情极少”。真实分布是:小波动次数比正态预测少,暴涨暴跌次数多。忽略肥尾会低估爆仓风险,也是期权卖方长期被“黑天鹅”收割的核心原因
。
高股息≠低波动≠抗跌
股息率高的周期股、金融股在利率上行或盈利下滑阶段跌幅可能远超成长股;市场真正恐慌时,所有相关性趋近于1,所谓“防御性”只是心理安慰,没有绝对安全的高股息
。
“越跌越补”大概率加速死亡
散户喜欢在亏损后加倍买入以摊低成本,但股价下跌往往源于基本面恶化或流动性收缩,结果形成“越补越亏—心态崩溃—底部砍仓”的负循环。回测显示,对单只股票连续三次向下补仓,账户最大回撤超过50%的概率达63%,最终回本比例不足20%
AI针对于我这些股市中反直觉的常识案例是如此评价的:这些反直觉常识的共同点是:市场定价的核心并非“事实”本身,而是“事实与预期的差值”加上“仓位和情绪的极限值”。把直觉反着用、或简单线性外推,都会付出昂贵学费;真正的优势来源于对“预期差”和“行为偏差”的定量识别与严格风控。
它的意思就是,首先反直觉的常识是存在的,但人别以为反直觉就是对的,它跟你直觉反着来是很正常的,但不代表你反着来就是对了。
金融交易世界,是一个无休止的,追寻认知差的游戏。
因此,虽然反你的直觉,但其实客观来讲,这些都是常识,并非不符合常理,你认为其不符合常理,只是因为你还没有理解到这一层面而已。
就拿金融市场来说,
你总觉得出现反直觉的现象,是因为你一方面没能理解市场的认知差值,同时你无法站到认知的高点导致的惊慌失措心理。因为认知的差是一直在出现的,也是资本世界一直依靠其盈利的标准。
比如今年黄金在降息之前的走势一直拉高,这主要由于降息,战争,通胀,美元衰退多个逻辑支撑。
而黄金上了3500之后还能继续拉高,这就主要跟通胀,美元变弱等逻辑支撑。
由于近来跟专业交易员取经,我明白了一个关于金融市场的道理。
即,所有的涨跌背后,是有逻辑,是有定价的策略在背后的,不单纯是人们以为的情绪,资金流动性那么简单。
科技股的快速拉升,有人民币升值,科技股估值对齐国际标准,以及AI产业链蓬勃发展多个预期的集合。
军工股今年的暴涨,也有人民币升值,国家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以及今年以来的地缘紧张态势。
大宗商品,矿石,金属也开始底部反弹,它既有货币流向影响,也有接下来看的开工复苏逻辑。经济要复苏,开采原材料就要加速。
总之,能想到的,人们能想到的都已经被定价在股价里了。
如果你想要把握最大的机会,你得独立思考,想到所有人想不到的。
这就是这个游戏的魅力。
你可以通过努力,去发掘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的,甚至是反直觉的,但实际上是常识的一些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