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5日 周五 晴 清明节,放假一天。
上午几乎就是在家打扫卫生。午休起来带石榴到天一城参加“走走赛”。
不去不知道,一看真热闹。天一城一层天井里大人小孩挤成一堆,每个孩子至少跟着两个家长。孩子们倒没什么,家长们的热情都非常高,喊声,叫声,哭声,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激情澎湃的交响曲,走进天一城根本不用找,顺声音就知道哪里是比赛场地。
我们到得比较晚,报到、领号后就在旁边观战。
这种场地对我家石榴来说太没有挑战性了,从起点到终点不过六七米,还没咱家客厅长呢,我们石榴跑个五十米还差不多。咱也理解主办方,毕竟大商场不是运动场,能有个地方就不错啦!
一边观战一边给石榴讲:“一会儿该你的时候,你钻过这个通道,三两步蹬蹬蹬就跑到终点啦!记住了吗?”
赛场里状况百出:有的孩子钻在“布”隧道里不出来,觉得那里面好玩,以为大人跟自己捉迷藏呢!
有的孩子很快钻出来啦,快到终点时似乎想起来:我还没在那里面玩够呢,不行我得再玩会儿,一折身又回去啦!这边大人着急啊,还没记成绩呢,一把拽回来。
还有的孩子干脆被这架式和场面吓住了,叫钻就不钻,让爬就不爬,横竖不配合,更厉害的是直接哭啦!
你可以想像那个情景吧,最佳表现奖是一个小女孩,胖乎乎地,不但快速钻过通道,还一扭一扭地跑向终点,太享受这个过程啦!
我家石榴就属于不怯场,目标明确,享受过程这类的。
该我们上场啦,我抱着他在起点,小玉在通道那边招呼他,我把他往地上一放,他就开始钻,我赶紧捉住他的腰:“还没开始呢,等一等,不着急。”
那状态仿佛猎狗嗅到了猎物,我使劲拉着,不让他行动。
主持人一说开始,手一松,石榴就开始爬,钻过布通道,他继续爬,小玉说:“站起来,石榴,站起来,走过来。”
石榴可能觉得,我还没尽兴呢,怎么就让我站起来?好吧,听妈妈的话吧。站起来几下下就跑到了终点。
咱这么利索的宝宝,当然是第一名啦!
宝宝对名次根本没有概念,他只是觉得做了一次活动,刚刚热身就被叫停啦!激动、兴奋的倒是妈妈和姥姥!
听上去是不是特功利啊!为什么要去参如这种活动呢?我想了一下自己的目的,大致有两个吧。
一、锻炼宝宝的适应能力。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带他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孩子总会一个劲地哭泣和闹腾,表现出对环境的不熟悉,不放心。家长需要及时发现并安抚孩子。但是随着出去的次数越来越多,见识的人和风景越来越多,宝宝的适应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所以带孩子参加比赛啊活动啊不是为了名次,只是给孩子一个成长锻炼的机会。

二、做老师的都爱观察别人,这是职业病,同时也是一种好习惯。这种活动,家长的参与度、热情比孩子还高,正好可以看看别人家是如何陪伴、教育孩子的,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比如,有的孩子对家长发出的指令无动于衷,我就想:是不是这个家长平时陪伴孩子比较少,或者陪伴质量不高,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联接没有建立起来,孩子对家长依赖性不强,信任度不够?
那些见这场面就哭的孩子,是不是在家玩伴少,平时出来少,接触的人少啊,不然怎么会哭呢?也许是孩子信赖的那个人没有来,来的人又让孩子安全感不足,而孩子又不会表达,内心的感受没人读懂,所以哭闹。
如果是我的石榴有什么过分的表现,我一定会思考行为产生的根源或背后的心理需求。
对于婴幼儿来讲,他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一样重要,只不过物质需求容易被看见、容易满足。比如:渴了,让他喝点水;饿了,让他吃点东西;困了,睡就是啦。一切问题都好解决。可是心理的需求有时家长看不见,或者接收不到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比如恐惧、害怕、不安、需要被关注,需要被爱等等。
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更不容易发现,所以,把孩子带出去,放到阳光下,放到多人大环境中,去锻炼他们,去发现他们。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健康长大!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是温暖如春!

我是【520亲子成长迹】社群联合发起人:夏冰,我喜欢写日记,认同记录的价值,注重家庭教育,并愿意分享育儿心得。
一年52周,10年组成“520”。1周1篇育儿记录,10年之后,记录替我说出“我~爱~你”!
如果你也在做记录,并希望家庭的成长有迹可循,可添加夏冰微信号:745992887,或扫码加入520,我们一起相伴走拾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