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里,人与人之间生来就有金、银、铜、铁四类界限。这是古代现实中,制度上的划分。
佛教里也有如来、观音、罗汉……从上至下的等级划分。
古代朝廷有一品至九品的官职,分文武;现代政府有科员至国家级的官职,分党政。
古代儒家对地方官有个概念叫“父母官”,其中除了“爱民如子”的涵义之外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地方官治理百姓就要像爸爸妈妈调教小孩子一样,很多时候是不能讲道理的,而是或哄或骗,或打或骂,这才是真正为孩子好。如果跟孩子讲道理,摆出平等的姿态,不但会事倍功半,往往还会坏事。
为什么会是“父母官”?这里暗含着你、我心领神会的两点前提。
第一,降维打击。因为既然作为地方官,在认知层面必定高于地方老百姓,所以要揣着明白装糊涂,用大人哄孩子一样,哄老百姓做良民。
第二,百姓未受教育,需用制度约束。在那种情况下,老百姓也要生活,当高额的税收以及温饱问题逼向百姓时,老百姓做不仁的事不会觉得羞耻,也不怕去做不义的事,无利不早起,到头来,只有刑罚才能使他们有所戒惧,子女因此而受威慑,从而有所收敛。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从具体现象到人类思想。都存在等级划分,都认可等级划分。那么,我今天就想通过几则故事,表达一下思想的阶层也很重要,并且我们需要具备高阶思想。
故事一
王戎是一个只有7岁的聪明少年,他有一天跟小朋友们一块儿玩,突然在村子外头的道路边上看到了一棵李子树,上面长满了李子。小朋友们一下子就兴奋了,马上都奋不顾身、争先恐后地往那个树上爬,生怕这失去了有利地形,都去摘李子去了——就有点儿像我们今天处于焦虑当中的广大白领,争先恐后往企业去争夺资源,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
但是王戎小朋友站在那儿一动不动,静静地看着这帮小伙伴。有一个路过的大人就觉得很奇怪,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啊?”
王戎说:“树上面长满了李子是不假,可是这棵李子树长在路边,居然没有人摘,这李子一定是一种苦李子,吃不了的。”
果然,小朋友们摘完李子以后,高兴地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时候,尝一口发现苦不堪言,就把这些李子给扔了。
在这场游戏当中,王戎是赢家。他之所以是赢家,是因为他没有陷入到一个大家公认为对的思维和反应模式当中去。
因此说明,王戎的思维阶级起码要高其余同学一级。
零阶思维:大街上,根本没有李子树,因为有,他也看不见。
一阶思维:大街上,李子树上李子多,于是摘下来吃,因为别人都是零阶思维。
二阶思维:大街上,李子树上李子多,因为别人都是一阶思维,所以根本不用去摘,肯定是苦李。
三阶思维:大街上,李子树上李子多,正因为他们都用了二阶思维,都没有去摘,所以我可以去摘光吃完。
世事吊诡,比如大假出行,都认为堵的时候,出行反而更多时候会顺畅;都认为可以出行的时候,出行反而更多时候会拥堵。
你想反其道而行之,不料大家也这样想,结果往往是撞在一起,水泄不通。
故事二
A股票成长性很好,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方向,是热点行业、热点企业,现在是大家讨论的焦点;B股票则不温不火,没什么亮眼的题材,没有报道,没人推荐。
多数人都会喜欢A股票吧?你会想,买股票我就希望涨,A多好啊,国家支持、行业优秀、企业优秀,成长空间大。B股票不好,没什么意思,买了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够涨呢。
是的,心理学预期大家都会选A股票。我们先看如果大家都买A,会造成一个什么情况。
所有人都喜欢A,A的价格就会上涨,本来A应该值20元一股,现在因为大家都追买的心理,A的价格会超过20元,例如30元。
所有人都不喜欢B,B的价格就会下跌,本来B应该值10元一股,现在因为大家都不喜欢的心理,B的价格会低于10元,比如5元。
所以,应用心理学,你会预测受到关注的、成长性很好的A价格必然高估,而不受关注的、成长性一般的B价格必然低估。所以,行为金融策略是买B,而不是买A。跟大众相反!
以上故事有个前提,就是大家都会买A,于是你反着买,然后你买对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过,如果大家都认为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市场将不再有效;反过来,如果大家都认为市场不再有效,那么它将变得有效。
因此,你必须具备多阶思维的能力,并且在除零阶以外,任何一阶上都要具备思考能力。
其次,你每次启用第几阶思维,取决于你对其他人思维在哪一阶的了解。
故事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跟王烁老师讲他捡钱的故事。
他在纽约大街上走着,看见地上有20美元钞票。作为经济学家,席勒第一反应是标准的二阶思维:这里是纽约,所有人都是精猴,绝不会把20美元留在街上不捡,所以这不可能是20美元,我应该继续走自己的路。
但作为诺奖级经济学家,席勒的第二反应是三阶思维:这里可是纽约,搞不好所有人都高明到了有二阶思维,所以都不捡,没人捡的话这20美元就有可能是真的。于是,席勒停下脚步弯下腰,就在手要碰到钞票那一瞬间,钞票飞走了——原来是有人恶作剧,在钞票上绑了线。
就算我们机关算尽,终究还有造化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