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更写作的第 1366/1400 天
我们好像总是习惯把喜欢的事情往后放一放。
等忙完这阵子,就去旅行;
等攒够了钱,就去学画画;
等下次有机会,再跟老朋友好好聚聚。
“等”这个字,像是一个我们为自己预留的、关于未来的美好储物间。
我们小心翼翼地把一个个心愿放进去,以为它们会在那里安然无恙,等着我们在某个“合适的时机”再去开启。
可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往往不在那个储物间里,而是在每一个正在流逝的“现在”。
我们总以为,喜欢的事情需要铺垫,需要一个隆重而完备的开幕仪式。
比如,要等到一个漫长的假期,才能开始一次像样的旅行;
比如,要等到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下午,才能静下心读一本好书。
可结果往往是,长假迟迟不来,那个完美的下午也总是被各种琐事填满。
我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就这样被无限期地搁置在了“等到以后”的迷雾里。
对待人,也是如此。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下次再见很容易。
直到某次突如其来的变故,才让我们猛然惊醒,有些人,原来真的没有那么多“下一次”。
为什么会这样?
也许是因为,我们把“做喜欢的事”看得太重大、太有仪式感了,仿佛它必须是一件脱离日常、需要郑重准备的大事。
但事实上,那些喜欢的事情,哪怕是小确幸,恰恰可以融入在平常日子里的微小行动。
可以是,今天工作累了,就允许自己休息半小时,听几首喜欢的歌,而不是硬扛着告诉自己“等做完这个项目再好好休息”。
可以是,突然很想吃某家店的小吃,如果条件允许,就在这个周末去,而不是想着“等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庆祝时再去”。
也可以是,想起一位很久没联系的老友,就顺手发个信息问候一下,而不必等到“下次有机会见面再聊”。
“来日”并不方长,充满了不确定性。
我们为未来设定的那些条件——财务自由、时间充裕、任务完成——就像看到的沙漠远方地平线,很难真正达到。
而生命中最珍贵的体验:内心的愉悦、情感的联结、自我实现的满足,大多都蕴藏在“当下”这个小小的、易被忽略的时空单元里。
所以,别再一味地等待那个看似更完美的未来了。
喜欢的食物,偶尔犒劳一下自己。
想要做的事,只要力所能及,就试着从现在开始,迈出微小的一步。
想见的人,有机会就主动去联系、去见面。
不要把所有的快乐和心愿,都抵押给一个缥缈的“以后”。
最值得过的生活,不是在未来一切条件都具备后的那个宏伟蓝图里,而是在此时此刻,你正在经历、正在感受的每一个真实的瞬间里。
珍惜当下,就是认清了“来日并不方长”这个事实后,选择在此时此刻,温柔地对待自己的心意,去活,去爱,去体验。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