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留言:“老师你都看过哪些类书,对你影响深刻,写出这些美好文章。你能谈谈阅书经历,和组成这些文章和心态的主重原因吗?”
我回复:“阅读要广泛,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都应该涉猎。我最大的特点就是读书杂,爱好比较宽广。年轻时几乎什么都爱好。什么都不精通,但是什么都知道一点。”
从儿童少年时代开始,我就喜欢大量阅读课外书。我的书包,课桌兜,家里的柜子,桌子上,到处都是书和杂志。
那时许多杂志都是限量的。我妈妈是中学老师,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给我订阅一般人订不到的报纸和杂志,借阅别人不能借的书籍。
那时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新报纸,杂志,书。
中学时代,同学到我家来,看到满柜子和满箱子的课外书都感觉很惊讶。有的同学还到我家借书,因为那时的书出版的很少,而且一般人也买不起。
我不但在学校借书看书,还到县城工人俱乐部和图书馆的阅览室看报纸杂志,并且用小本子做摘录。
同学中有笑话我是“尽信书”,我也不生气。我在学生时代确实是相信老师,相信书本,相信社会。从来没有怀疑过什么,所以什么都往脑子里装。
由于装的太多太满,所以不会分析思考,不会取舍,感觉任何人说的都有道理。就像人吃的太多,所以无法消化。
那时的头脑没有世界,全是知识和文化。没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全是别人和前人的思想观念。
读书和买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从来没有一天中断。
现在我的物质财富很少,拥有最多的是书。不管上班,下班,随时随地都有书,时时处处都在阅读。
从来没有感觉自己贫穷。哪一种富足,能够超过阅读带来的精神充足?不热爱读书的人,拥有再多财富都是乞丐。
现实中我的朋友和老师很少,可是在书本中我的良师益友很多,都可以超越时空指导和帮助我。可以说我拥有最优秀的老师和朋友。当然修行在个人,我要努力赶超他们。
其实我什么都不精,一知半解,可是面比较广。文学书籍我读的不多,名著没有读过几本。科学也是知道一点常识。
许多人容易忽视哲学和宗教。尤其是宗教,教导人超越小我,超越自我,觉察,发现自己的真心。
哲学主要探讨生死和永恒的问题。文章没有哲学内涵,就会肤浅或者庸俗。
中国的儒释道,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人生都不会圆满,思维都不会圆融。
没有宗教的修行,写作想要有深度会很难,人生要从烦恼痛苦中解脱也很难。
自己不解脱,有无明,不可能写出能够开导别人的文字。
读书和写作一样,都是与自己交谈的方式。
最高境界的阅读就是直接读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