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出身并不好,自小家贫,没有背景,如果没有人发现并认可他的才华,可能他一辈子都没有出头的机会。他的好朋友鲍叔牙很认可管仲的才能,并不因为管仲家贫而瞧不起他。很多时候,明知道管仲在占自己的便宜也不以为意,仍然自愿善待管仲。

后来管仲追随了公子纠,而鲍叔牙则辅佐公子小白,两个人走上了敌对的两派。这里管仲没有跟对人,公子纠没有斗得过小白,不仅自己被杀,管仲也因此成了阶下之囚。这个时候鲍叔牙没有落井下石,又全力帮助了管仲,他在齐桓公面前极力推荐管仲,不仅让管仲免除了牢狱之灾,还令管仲一跃成为了齐国国相。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鲍叔牙不仅是管仲的伯乐,也是管仲最要好的朋友。现在的社会我们的“朋友”很多,但基本上都出现在你春风得意时,当你落魄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又成了孤家寡人,因为其实你没有真正的朋友。
在这里,管仲与鲍叔牙对于真正的朋友和知己做了完美的诠释。当你因贫穷而斤斤计较时,他能理解你不是贪婪,而是因为生活并不容易;当你为他谋划失败时,他理解有些事情不是一定能获得成功的,懂得你的努力和付出;当你的建议多次被人拒绝时,他知道不是你的能力不行,而是没有遇到真正的知音;当你面对困难不能拼劲全力时,他理解那是因为你有所顾忌而不能全力发挥;当你有远大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时,他相信你是有浑身的能力但没有得到平台而已。知道这些并能和你共进退的人,就是你的知音和伯乐,要用一辈子来珍惜。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是管仲的心声,鲍叔牙不仅全力举荐了管仲,还自愿在管仲手下辅助,这和现在很多人交朋友的哲学背道而驰。
管仲在执政期间,在对内方面,他深刻理解治国之道是让百姓吃饱穿暖,做到衣食不愁,这样天下就太平了;作为君主,只有遵循法令才能天下大治,国家才能得以发展;作为国家颁布的法令,只有顺乎民意才能得到人心,反之国家就会灭亡。顺民意、解民情、同民心,则天下大治、霸业可成。
在对外方面,管仲善于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他提出的“尊王攘夷”的方案,让齐桓公可以行天下之权,得霸主之位,拥强国之实。很多时候齐国的政策或军事行动,都能“一箭三雕”,这完全得益于管仲的智慧谋略。如攻击蔡国的同时又把楚国给一起收拾了。同时管仲告诫齐桓公不能失信于天下,对于世人皆知的承诺不能背诺毁约,否则就会失去天下诸侯的信任和支持,就会失去民心所向。
在管仲的尽心辅佐下,齐桓公一跃成为天下霸主,从而一举奠定了齐国的大国根基,直到战国后期,齐国是最后被灭的国家,原因还是投降而不是被打败,这都得益于管仲这位能相大力辅佐和谋划。
但是史记中所记载的篇幅过少,甚至与另一位名人—晏子共用一篇列传。刚才也说到,在做宰相之前,管仲是一个商人,所以他非常懂得经济。就像管仲就曾经利用经济搞垮了周边小国。
齐国旁边有一个小国叫衡山国,这个国家的特点就是很会造武器,所以齐国就经常向这个国家购买大量的武器,使得当地武器的价格疯涨,周边国家也来购买,导致本国的农民都去造武器了,从而本国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而买的总比做得快,齐国再用买来的武器交换周边国家的余粮。这时齐国又突然取消了对衡山国的大量武器订单,而衡山国本身的粮食产量又十分之少,无以为计,只能投降于齐国。
这一场精彩绝伦的贸易战就是管仲的功劳,而且他还是第一个将盐铁业收为国有的宰相,大大的提高了国家每年的经济收入,消除了国家财政的赤字,而他此举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国家提高了收入,但齐国的民众却没有感到掉肉,“既提高国家收入,又使民众的负担不要过大”,估计这是历代统治者最难实践的梦想,但是管仲做到了。另外管仲还会通过降低或提高纳税,来刺激或抑制民营或外企的发展,由此可见调整关税不只是特朗普的秘诀,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中国现在有一个管仲,估计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会更好的采取措施(全属臆想)。
历史上对管仲的褒贬不一,但大部分的都是一些找抽的人,一边学着他的经济制度,一边批他不道德,但经过两千多年的是是非非,管仲,一个成功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外交官、军事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哙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