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恭 敬 忠

恭 敬 忠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05-31 08:27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3-19-1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思考之一】白话翻译本章内容

樊迟问怎么样做才是仁呢?孔子说:“日常起居无事的时候,态度要端庄,内心要保持恭肃;执行工作或任务的时候要有恭敬、谨慎、笃实的态度,和人交往的时候要忠心诚恳。这几种品德,即使是到了未开化的蛮夷地区,也不可忘记背弃。”

【思考之二】实践“仁”有哪三种方法?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克己复礼”有什么关系?

孔子告诉樊迟,实践仁的方法有三种: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也就是恭、敬、忠

“居处恭”。居处就是平时居家,《正义》“谓所居之处”。恭即恭敬,《汉书》曰“内曰恭”。平时在家闲居的时候,要心存恭敬,要慎独,不能放肆、不能随便。恭,强调的是内心的恭敬,居处恭是对自己平时生活的要求,随时都要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我这么做的目的不是要给别人看,而是要做给自己看,内心这样恭敬的要求自己,才能临事而敬重,对人相处而忠诚,这是对己的要求。正如孔子那样“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先有内在的“恭”,才有外在的“敬”事,以及与人相处的“忠”,三者之间也是有次第关系的。

钱穆先生解释“恭”为“不惰不放肆”。懒惰和放肆,是我们自己闲居的时候最容易犯的两个毛病,比如在公众场合随随便便的站姿、坐姿;平时在家斜躺在沙发上、把脚跷到茶几上;在家人面前说话口无遮拦,等等,都是放肆。所以平时要做到不懒惰、不放肆,一直处在恭的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执事敬”。执事,就是通常所说行事,是对外方面做事的原则。做事情的时候,要保持敬心。何为敬心呢?钱穆先生解释:敬,就是不懈不怠慢。本篇开篇:子路问政。孔子回答说“先之,劳之。无倦”。一般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没有恭敬心,就容易松懈马虎,应付了事;做的时间长了,则容易失去动力、忘记初心,出现倦怠。“执事敬”要求执行工作或任务的时候,要有敬重的态度,担当的职责,要心存敬重,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敬业精神”。如果你是一名医务人员,你的工作会影响到别人的生死存亡,你能不敬重吗?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的工作关乎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命运,你能不敬重吗?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或建筑工人,你的工作可能影响到大楼的百年安危,甚至无数人的生命,你能不敬重吗?如果你是一位公职人员,你的工作关系到民生福祉,人心向背,你能不敬重吗?每一份正当的职业,都是社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关乎这个世界的和谐与美好,都需要我们以敬重的心去对待!

敬的反面是潦草,不当回事,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背后还是太过于自我,没有认真对待,这是失败的最终原因。所以,孔子告诉樊迟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敬重,毫不倦怠,每一件事都要恭恭敬敬地去做。

“与人忠”,是对外方面做人的原则。何为忠?《广韵》曰“忠,无私也”,朱子曰“尽己之谓忠”。尽心尽力、尽责尽职、尽己之能,称之为忠。“与人忠”就是与人相处时忠诚待人、代人着想。《学而篇》第4章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这个道理。忠于别人,实则是忠于自己,与别人打交道,如果我们能做到忠心,尽己之能去帮助对方,看似是帮助对方,实则提升的是自己的能力,打开的是自己的胸怀,成就的是自己的品德。

与人忠还可以理解为,在面对别人的时候,没有哪种自欺欺人的心理状态。

那么,恭、敬、忠这三者有没有次第的关系?白石钱氏曰:“居处,平居之时也;执事,主执其事也;与人,交际乎人也。仁,人心也。恭敬忠,皆此心之存也、之往也。”居处恭是要求自己,是慎独,这种恭敬谨慎不是给别人看,而是做给自己看。只有内心这样恭敬的要求自己,才能有后面的临事时执事敬,对人交往时与人忠。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次第关系。如果有了这三种状态,就是在行仁道,就是在修己、修身、修仁。就是《大学》所说:明德亲民止至善,就是曾子所谓“三省”,就是颜子所持守的“四勿”

恭、敬、忠三事与克己复礼有什么关系?蕅益大师批注说,“也只是克己复礼,而变文说之”。金仁山曰:“吾儒之学,理一而分殊。圣人论仁,四克己之目,居处恭三言,皆是也。”孔子对樊迟讲的,与对颜回讲的完全是同一个理路,只是说法不一样。李炳南老先生《论语讲要》说,前篇颜渊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而为仁的条目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条目都难实行。此章恭、敬、忠,比较容易学,学到了,就是仁。

《论语》中“仁”出现107次,弟子们问仁”也有10余处之多,而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即使是樊迟一个人三次问仁,孔子的回答也不一样。这是因为孔子总是因弟子的根性悟性基础不同,以及问话时的情境脉络不同,而因材施教有不同的回答。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因为颜回是上等利根,就从仁的本质去回答,它涉及本心的根本问题,因为“克己”就是约束自己不当的私欲,约束自己本心不当的私欲,这是孔门心法最根本的地方。但是回答樊迟问仁,因为樊迟属于中下根,心量小,所以孔子就从比较易学,比较容易受持的角度回答,“爱人”“先难而后获”“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些都是从实践仁的方法途径去回答,也就是操作的实际层面回答。总之,无论回答问仁有各种答案,但都不离开从仁的本质,以及从实践仁的方法,两个层次去回答。

【思考之三】“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为什么说这名话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即使到了偏僻的夷狄之地,也不可以舍弃这种为仁之道。夫子为什么要补上这一句话呢?朱子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在中国是此理,在夷狄亦是此理。”蔡节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盖心无乎而不在也。造次颠沛必于是,不以之夷狄而弃之,则持养既久,无少间断,仁其在是矣。”《里仁篇》孔子还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中庸》也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化,都不能丢弃“恭、敬、忠”,只有持守住这三个原则,才是行仁。

学习圣贤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去实践,长久的持久的实践。“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夫子假设了一个极端的处境,一方面说明“恭、敬、忠”这三个行事准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仁之道,不管时空如何穿越,情境如何变化,实践仁道的原则不都不能改变。另一方面也是策励我们,到任何时候,即使处于一个极其困顿的环境当中,依然不能放弃行持仁道。所以,孔子在陈蔡绝粮时还坚守仁德,弦歌不止,所以才会讲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样的警世名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恭 敬 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je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