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请老刘吃饭,把淼哥勇哥等人加上,突然想起来屌丝群里还有詹朋文庆等兄弟,大概有2-3年都没有联系见面,微信对话3年内都没有内容。于是要不要请他们一起,成为了我思考的第一关。
后来基于销售的第一性原则,管那么多干啥,先发了再说,别一上来就考虑对方会不会搭理我、影响好比好等因素。就像邵总也有几年没联系了,我还是把我的文章发给她点评,就算是关系再激活。。
但回家后我仔细分析,这背后其实蕴藏着很强的心里课题。很多人其实都在类似的心理挣扎中:“我想重新联系,但又怕显得功利或突兀。”
1、你觉得“会不会尴尬\突兀”,往往只是自我投射式的焦虑,现实中对方的反应通常比你想象温和。
2、尴尬和功利不在于“久未联系”,而在于联系后“太快进入主题”,上来就有事相求或有所图。
3、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行为被称为:reconnection behavior(关系再激活),多数人对老朋友的重新联系其实是正向期待的;能被对方想到一次,已经说明他在你心里还是有价值的存在。成年人最怕的不是被打扰,而是再也没被想起过。
最后给一个“心理保险”:成年人的社交规则里,“突然出现”并不扣分,“突然消失”才是常态。
只要你的开场不“带任务”,就基本不会尴尬;真尴尬也只是 3 秒钟的事,远小于你可能错过的“以后”。
至于一套“降低尴尬+消除功利感”的打包方案,那又是另外的专题
超哥与家长会的其他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