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调休和培训打乱了节奏,这周,终于能有个完整的双休了。天气凉爽,抽出一天时间,带爸妈出去游逛游逛。提前打电话约定好时间,又嘱咐爸爸吃好降压药,嘱咐妈妈穿双舒服点的运动鞋。
导航出发。走高速一个小时多一点,不到九点钟,便到了震泽古镇。
对于震泽,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简友汾湖秀姐姐的简书里经常提起,杨先生的同事也在朋友圈分享过震泽的小桥流水之美。陌生,是因为还从未踏足,今天是第一次来。
秋风朗朗,细雨如丝,时有时无。游人稀稀朗朗,不喧闹,也不冷清,刚刚好的样子。走在石条铺就的街道上,像寻着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徐徐而行,曼妙美好。
古镇最有名的建筑是慈云禅寺。寺庙始建于南宋,距今七百多年了,于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来说,可谓历史太悠久了。
远远的就听到了清脆的禅铃声,抬头看,一座五层宝塔赫然在目。檐角翘起,塔尖高耸,玲珑而又庄严。
寺内面积很大。正中有大雄宝殿,周围有药王殿、财神殿、地藏殿等等。院内有很多腊梅。试想,隆冬时节,腊梅盛开,朵朵玲珑似灯盏的小花,梅香四溢,点染着每一个步入寺庙的凡夫俗子。
黄色的墙壁上写着很多开导人的话。从某种角度来说,佛家就是哲学家,教化点染,渡人渡心。
但是,谁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佛度有缘人,但这毕竟还是外力。一个人的真正觉醒,别无他法,唯有自救。
慈云禅寺就在禹迹桥头。这座独拱石桥始建于康熙五十四年,重建于乾隆四十四年,至今也有二百四十多年了,但依然青春永驻,健康潇洒。
河埠头的长板凳是如此的厚重结实。累了,坐下来歇歇脚,吹吹风,聊聊天。或者一句话也不说,就安安静静的看景发呆,也很好。
这家卤菜馆很传统,又很有格调。八仙桌,长条椅子,笃悠悠的喝点小酒,吃点卤味小菜,一边还可以听赏苏州评弹。吴侬软语,那调调,很江南。
仁安坊的大拱门,红灯笼,斑驳的墙壁,古旧的木门窗,安静的街巷,很江南。
雕花的门楣,精致,精巧,精细,很江南。
竹匾里晒的干菜,很惹眼。
师俭堂,是古镇的另一有名的大宅子。不得不说,江南的富庶之家真多。
这个像旋转木马一样的店铺是一家点心店。我们在这品尝了麦芽塌饼、团子,还有萝卜丝饼。
麦芽塌饼馅料很饱满,豆沙裹着核桃仁,甜甜的,粘粘的,又有着青草的清香。
江南的点心,好像很多都是在糯米粉上做文章的。
各种馅料的咸的甜的白团子、青团子,沾满芝麻的麦芽塌饼,粉红的定胜糕,奶黄的绿豆糕等等。
这些点心的共同特点就是,软,糯,甜,做法精细,外形精致。就像江南的人一样。
五香青毛豆,下酒,当零食,都好。
路边还有卖菱角的。七元一斤。红盆里的是煮熟的,可以当零嘴吃。
清脆的元宝菱。
花皮菱角,第一次见。
这个安静又美好的水乡古镇,以后可以常来。
慢悠悠的兜一圈,才十点多。杨先生说,南浔古镇就在附近,十四公里多一点。时间还早,干脆顺便也去转转。那当然好了。爸妈不累,兴味也浓。
到了,先吃饭。景区门口的面馆,三碗面,热乎乎的,连吃带喝,正好。爸爸吃的回锅肉盖饭。
面很精细,滋味也好。美中不足,少点蔬菜。要是放点青菜点缀就好了,又好看又好吃。
也有双浇面。都是牛肉➕大排,或者爆鱼➕大排之类的荤菜,吃不下。一开始还不明白啥叫“双浇”,慢慢反应过来,就是两样“浇头”。江南把吃面的配菜叫“浇头”。北方叫“卤子”。
后来在街上闲逛的时候,看到还有写“双交面”的。到底是“双浇”还是“双交”?杨先生说,两种“浇头”交汇在一起,都讲得通。我呵呵。生活嘛,何必那么较真儿。
很明显,南浔古镇人气要足。游人如织,熙来攘往。不过幸亏是周末,虽热闹,却还不至于拥挤。很明显,爸妈更爱这样的氛围。
南浔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商贾大户人家众多,最有名的就是“四象八牛”。
地灵人杰。在科技界、教育界,也出了很多名人,如火*箭*设计专家屠*守*锷,飞机设计师徐*舜*寿,体育教育家徐*一*冰等等。
父亲对这些很感兴趣,都挨着看得很仔细。
江南的小吃都大同小异,糕饼、卤味,还有年轻人最爱的奶茶和烘焙糕点等。满街巷卤味飘香,最“扎眼”的顶数臭豆腐,爱者趋之若鹜,厌者避之不及。
我买了卤豆干,热热乎乎的,逛累了,歇歇,吃吃。这是母亲最喜欢的。
最有名的是“浔蹄”。油光闪亮的大肘子,是肉食爱好者的最爱。
都说北方人粗犷豪放,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自我感觉和认知,其实南方人比北方人更能吃肉。南方的肉倒是大块的,北方的肉极少大块成菜上桌。
游游逛逛,一天结束。
爱有很多种表达,趁父母身体都好,经常带他们出去逛逛。










网友评论